倉庫中有一個原則叫做“先進先出”,是不是就是先收進倉庫的貨物,就要先發出去??刹豢梢岳斫鉃?,倉庫就是按照收貨日期來管理的,跟生產日期又有什么關系呢?
先進先出確實是倉庫管理的一個重要的原則,但是,我們卻不能單純地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
先進先出的概念
從字面意思理解,先進先出,指的就是同一個代碼的貨物“先進入倉庫的,就要先出庫”。為什么會有這個原則呢?
這就涉及到倉儲管理中的另外一個概念了——失效期。這個失效期,我們也稱之為保質期,也就是產品從生產出來到過期是有一段時間的,比如,洗發水的保質期為36個月,一瓶醬油的保質期為18個月。
倉庫管理中,同一個代碼的產品,會陸續有新的生產日期的進入倉庫,那么,為了防止產品在倉庫內存放變質,在發貨時,就會設定優先去發那些早入庫的商品。
先進先出的本質
先進先出的概念,其實最早是開始于生產工廠的倉庫,那個時候,通常產品的代碼不多,每個倉庫只接收當地工廠下線的產品,所以,我們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發貨沒毛病。
不過,隨著甲方生產品類的逐漸增多,以及銷售范圍的擴大,有的客戶業務范圍擴大至全國。在全國建設了生產不同的產品的工廠,為了節省物流費用,原有的只是服務于生產下線產品的倉庫,功能開始變得更強大,轉變成了區域分銷中心(DC)。
每個區域分銷中心倉庫,開始全品類布局。不只是存儲當地工廠下線的產品,也會接受從全國其他工廠以及其他倉庫的到貨。這個時候,就會發現,從其他倉庫調撥過來的貨物,雖然是后進入的倉庫,但是有可能生產日期卻早于現有庫存中的部分產品(如果大家不理解,可以在留言區交流)。
這個時候,如果仍然從字面的理解,按照“先進先出”來發貨,顯然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在現代化的倉庫管理中,“先進先出”的本質其實是“先失效先放行”,也就是說,我們不是按照入庫的時間來判斷,而是基于產品的失效期來判斷。
先進先出操作流程
倉庫運營成本:系統操作界面的轉換、庫存盤點操作、貨架利用率及揀貨路徑。
發貨速度:揀貨方式、揀貨庫位指引、揀貨路徑優化。
人員管理:操作人員培訓、操作方式轉換的學習成本。
上述三者的相互關系和影響的闡述:
如果庫存精細度要求是唯一碼管理,需要精準的揀貨指引,完成訂單準確率要求100%,那就需要最精細的庫位設置和唯一碼級別的出庫校驗,由此一般會降低貨架利用率和延長的出庫時間。
如果多SKU同庫位,揀貨庫位指引的精確度會降低,由此一般會增加揀貨時間等等。因此在確定貨品管理精細度時應該針對業務實際情況全面考慮和設計。
庫存貨品管理精細度的編碼方式和數據結構
對于產品的基本屬性,由SKU承載,在產品中心維護。 對于產品變量屬性的信息由采購中心提供(到期日期,廠商批次號,入庫批次)。 庫位編碼是在庫房范圍內指定的位置信息(類似街道名稱和門牌號碼),便于指引找到所需貨品。
在WMS系統中,對SKU管理是不需要變量屬性的信息,庫存貨品編碼可以直接采用SKU碼。SKU管理的先進先出的實現是由庫房的庫位操作管理實現的。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