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不斷暴露出來的食品生產、銷售中肆意造假、有害污染等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危害民眾的生命健康。為此,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新法從國家層面提出了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對食品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雖然市場上早已有帶追溯碼的食品,可要吃到真正可溯源的食品并不那么容易。記者調查發現,各地食品溯源體系標準不一,由企業自建的食品溯源平臺缺乏監管,變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碼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亂象。有的食品張冠李戴,亂貼追溯碼;部分原產地品牌的溯源碼,變成了企業的牟利工具;消費者能查到的溯源信息也是參差不齊。
建立食品追溯體系目的是規范食品安全生產銷售流程,提高食品信息透明度,但是,食品溯源亂象卻成為另一項安全隱患,缺乏監管的食品溯源制度反而降低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構建一個公開透明、統一標準的溯源平臺有助改善以上問題。
實施標準的食品溯源體系
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在打造物聯網標識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在食品溯源方面特別加大建設力度,在已有的物聯網標識溯源系統中優化設置,積極實施完整的食品質量溯源體系,促進政府、企業、消費者的信息互通共享,也在統一溯源體系標準中不斷努力。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具備以下特點:
1、權威性
出現食品溯源亂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溯源平臺缺乏監管和規范。溯源平臺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企業自建類;公共建設平臺(第三方技術商開發平臺);政府組建平臺。企業自建類和公共建設平臺均從企業利益出發搭建和維護,不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
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屬于國家級平臺,是國家發改委于2013年5月正式批復的物聯網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平臺,具有權威性。平臺以“食品質量安全信息溯源”作為重點標識服務項目之一,聯合地方食藥監局等政府機構建立產品從原材料--生產加工--產品--物流--銷售等全過程的認證、跟蹤、監控服務體系,采用二維碼、RFID等設備,以標識碼為信息載體,實現物與物之間信息交換、數據相連、資源共享,確保正規產品的信息透明,有效解決信息失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企業產品信息接入平臺后,需經過嚴格審核,并且不能隨意篡改,得到平臺認證的企業,可獨家獲取平臺根據產品溯源標識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共同推進食品溯源生態鏈建設,為中國企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技術性
一碼溯源
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食品溯源體系采用一碼全程溯源方案,解決食品生產、運輸、銷售各環節信息管理模式或架構不同而造成斷鏈,無法互聯互通,做不到從生產到銷售全程覆蓋的問題。一碼溯源減少了信息傳輸的人工干預環節,所有溯源資料均可在統一系統上跟蹤查詢、責任到人,確保食品溯源信息真實可靠。
異構標識識別、轉換
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在食品溯源方面主要采用異構標識識別、轉換技術,通過算法進行異構標識匹配,識別不同標識所對應的類型,然后將非URI形式的物聯網標識轉化為URI形式的標識,從而實現食品信息的搜索、查詢、數據記錄與應用。食品企業接入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能直接使用該技術,無須自建溯源系統,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有效促進企業開展食品溯源工作。
3、聯合第三方檢驗機構 雙重保障食品溯源監管
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除了聯合地方食藥監局之外,還與中國檢驗認證集團食品安全溯源中心達成戰略同盟,共促食品溯源體系發展。
雙平臺具有權威性、高兼容性和延展性,能整合企業與政府的食品溯源相關信息,面向全國食品生產和含進出口在內的食品經營企業,實現產品追溯、防偽及監管。對消費者而言,通過標識編碼可在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上查詢到經由中國檢驗認證集團認證通過的食品,達到溯源信息“雙保險”。
目前,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已與多家知名企業在食品溯源領域實現了戰略合作,并且取得一定成效。江蘇省淮安市近70家食品企業加入了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食品溯源體系;跨境商品例如“出前一丁”方便面、德拉達爆米花等通過將食品溯源信息與國家物聯網標識平臺對接實現一碼溯源;電商網站世界嬰童網選擇加入國家物聯網標識平臺溯源體系增強品牌影響力。
未來,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將會創新技術、規范標準、接入更多相關監管部門,在食品溯源領域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