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流?物流就是物+流。什么是物?物就是厚德載物。什么是流?流就是道法自然。什么是物流之道?物流之道就是要時空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線結合。
物流之道在物流活動中表現的內外屬性就是物流之德,具體表現為五個“適”:適時,適地,適物,適人,適性,只有遵道貴德,企業才能在物流領域中立于不敗之地。
要對物流業發展做出好的謀劃,需把握當今時代的六大浪潮:工業化浪潮,信息化浪潮,市場化浪潮,全球化浪潮,城市化浪潮,綠色化浪潮。它們對整個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的需求結構,技術供給結構,制度結構,成本結構帶來深刻的影響,各類產業包括物流,就在六大浪潮中演變和發展。對物流業而言,這六大浪潮帶來了巨大機遇。
中國正從過去工業化的中后期向后期邁進,物流方式正從過去的分散、分立、分割,向聯合聯接聯動轉變;從過去消費者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可以看到我們電商物流如火如荼;全球化浪潮,中國過去要從被動的全球化向主動全球化轉變,形成東西方互動的全球化發展格局,這樣背景下全球物流將會凸顯。當綜合物流、電商物流、全球物流以及其他各類物流形態疊加的時候,整個物流業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地位將會顯著提升。
2010到2030年是中國物流業發展黃金機遇期,也是物流業難得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黨中央、國務院到各省各部委都深刻關注物流業的發展,未來是中國物流業完善體系,優化結構,提升能力,大規模國際化的重要時期。
物流業發展要把握的三個世界。第一個,世界是平的,因為全球化推動全球的經濟增長和貿易擴張,要求更好的全球連接和流動,包括交通、物流、電子商務、互聯網,也包括制度、金融、文化等一系列的連接,以此推動是全球流動,包括人流、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全球連接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經濟增長和貿易擴張。
過去30年發達國家是主導全球連接和全球流動的,但是隨著新型經濟體的興起,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大國,在全球流動中作用顯著提升。同時隨著互聯網的出現,過去的跨國企業在全球鏈接和流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未來小微企業,也可以買全球賣全球連全球。
第二個,世界是快的。達爾文提出一個進化論,就是說這個世界上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市場能夠做出快速反應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快的時代。
第三個,世界是新的,要不斷的推陳出新。近些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一系列文件,如從新的歷史起點,新常態,新體系以及目前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面向新的方位,表明我們需要向新的方向演進。
世界格局正發生著重大變化,世界制造向亞洲轉移,中國結束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歷史。制造業是物流最大的需求,毫無疑問,中國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物流需求國家。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毫無疑問中國國際也將成為全球第一。
中國正向物流第一大國邁進。鐵路、公路、水運的貨運周轉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快遞量排世界第一。航空貨運量,排世界第二。倉儲量也在世界前列,不光是在量的方面,還有物流的基礎設施,包括高速鐵路、高級航道、高速公路的里程都排第一。
但是要看到,中國并不是物流強國。目前全社會物流費用占GDP比值還比較高,全球來看,中國物流績效在2016年全球27位,領先于發展中國家,但是落后于發達國家,從全球連接指數來看,全球的鏈接最強的國家是德國,而中國的連接能力相當于德國二分之一,所以說在中國的連接和流動能力任重道遠。
總的判斷就是,中國的物流業總體上是滯后中國大規模的這個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全球化進程的,特別是在全球化進程這一塊,全球的物流巨頭,構建全球物流網絡,提供全球服務和全球解決方案,中國物流企業在這方面差距還非常大,特別是在國際資源整合方面,差距還非常大。而朋,中國物流業的發展,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比如是人力成本的高企,全球激烈的競爭,資源環境的約束,價值鏈的重構,資本的滲透,所有這些方面,對物流業未來的格局,有非常大的影響。
中國未來要實施大規模引進來和走出去,無論是自由貿易園區,還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總體來講,我們中國會更大程度的開放,過去我們是在制造領域實現開放,未來我們在服務領域,無論是金融、物流、電商還是這個信息,醫療衛生各個服務領域,中國將通過大規模開放,來推動中國產業的發展。
中國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它的核心特點,就是信息網絡技術和生產、流通、消費、金融、生活的廣泛滲透。對生產方式、流通方式、金融方式、組織方式等都帶來深刻的變革,。而且高端裝備,新能源,能源儲備,新材料,生物都會多點出發,多點突破,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產品會層出不窮,這是一個大變革時代。
為了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德國提出工業4.0,其核心是什么?是實現人、物和服務的互聯網化,但是德國政府認為,光有工業4.0是不夠的,還需要智能服務世界。當智能產品從工廠出來進入流通行業的時候全部智能化。如何實現智能服務世界,也就是用數字化基礎、數字化商業模式與實際服務結合,進行整體改造,德國政府通過工業4.0和智能服務世界,從全價值鏈實現智能化,為未來的發展插上翅膀。
中國無論是提互聯網+物流還是物流+互聯網,我認為兩者融合是時代的趨勢,不僅是戰略,也是戰術,不光是技術的變革也是商業模式創新,不光是一種價值創造,也是一種生態體系,所以我們的業界人士,必須把握融合的趨勢,在這樣的融合趨勢下,在這個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背景下,物流結構,游戲規則,生態體系,投資方向都會帶來很大的變化。
過去中國是工業化的物流,但是未來,共享物流,柔性物流,智慧物流,協同物流,平臺物流,供應鏈物流,倉配物流,快遞物流,電商物流,精益物流,末端物流會占更大的地位。投資方向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過去投的是實體基礎服務和設施,未來要投資知識資產。而且游戲規則也會發生變化,過去是大企業主導,未來是創新的企業占主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1974年生于浙江嵊州,1993年7月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4月獲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5月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先后工作于社會發展研究部、產業經濟研究部,從事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社會政策研究。2010年3月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出版了《邁向物流強國----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 、《物流經濟分析》、《中國醫藥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國與全球資源治理》 等著作 。代表性論文有《物流強國的總體戰略設計》 、《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思路》 ,《中國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問題》 ,《構建面向未來的國家物流系統》 ,《新時期深化鐵路體制改革思路》《促進中國制造業質量提升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