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鼎盛時代,有一句話被奉為了圣經:流量為王!
它成就了谷歌百度,成就了淘寶天貓,成就了QQ微信。毫不夸張地說,它影響了整整一代互聯網人。直到今天,我們還時常將其掛在嘴邊。
流量之所以為王,是因為在我們腦海里都有一個固定的公式:
GMV=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
過去十年,互聯網所創造的奇跡,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不上網,到通過PC接入互聯網,再到如今的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流量急劇膨脹,今天中國的網民已經達到了8億人。
但是,如今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經歷了10年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紅利已經開始消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為 4.14 億部,同比下降 15.6% 。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流量成本也在逐步攀升,即便是最為優秀的互聯網企業谷歌,其流量成本也占到了其在線廣告收入的25%左右。
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實,伴隨著互聯網紅利的消退,流量為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我們有一個曾經引以為傲的互聯網商業邏輯:贏家通吃!為了拿到流量,我們會不惜成本,通過燒錢、做促銷、買廣告等一切手段來換取流量。因為只要把流量做上去一切都不是問題,最后一定是贏家通吃!但是今天,這種商業邏輯面臨了兩個最大的挑戰:
第一,流量已經見頂,意味著過去的藍海已經變成了紅海。過去到處是流量,誰最先搶到就是誰的。但是今天要從別人現有的飯碗里去搶,談何容易?
第二,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可能模式還沒有做出來,錢就已經燒光了!
既然流量已經不再為王,那么今天互聯網的商業邏輯是什么?按照我們前述的公式,是轉化率為王嗎,還是客單價為王?其實都不是!
后互聯網時代,真正的王者是供應鏈!
首先,供應鏈決定了客戶的體驗。
我們知道,供應鏈最重要的目標是:在客戶的要求下,在合適的時間(Right time)、以合適的成本(Right cost)、把合適的產品(Right product)、以合適的品質(Right quality)送到合適的地點(Right place)。客戶的體驗,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個R之中了。
僅僅擁有流量,甚至有足夠的轉化率和客單價,但卻沒有供應鏈去實現這五個R,我們做的就只能是一錘子買賣。做不好供應鏈,客戶的體驗不佳,流量越多,不僅賺不到錢,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加速公司的滅亡!
其次,供應鏈成為了盈虧的關鍵因素。
如前所述,后互聯網時代,當競爭的焦點從如何獲取線上流量轉變為如何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從而留住并吸引更多的客戶時,企業就不得不深入介入到供應鏈的實際運營管理中去。但不幸的是,供應鏈恰恰正是大多數互聯網企業的弱項。
庫存、滯銷、缺貨高企,物流網絡不成熟,供應鏈成本居高不下,這是當下互聯網企業從線上走到線下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誰能夠在這個時候找到突破口,誰就有可能領先一步,并形成堅不可破的競爭壁壘!
最后,供應鏈打破了互聯網的邊界。
如果說互聯網的鼎盛時代是屬于2C的時代,催生出了淘寶、天貓、京東、亞馬遜這些互聯網巨頭。那么后互聯網時代,則是2B時代的來臨,是屬于產業互聯網的時代。
筆者曾多次提到: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即供應鏈!因為產業互聯網的三大盈利模式:物流服務、供應鏈金融、產業SaaS,分別對應了供應鏈的三大要素:實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搞不定供應鏈,就根本不要去做產業互聯網!
在后互聯網時代,還有一個關鍵的變化也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即從線上走到線下,我們的組織模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互聯網時代,我們是軍團作戰,即總部作戰模式。通過總部下達指令,以壓到一切的方式快速殲滅敵人。雙十一是最典型的例子!那種勢如破竹、橫掃一切的力量,足以讓對手望風而逃,一戰定乾坤!
但是,后互聯網時代,由于戰場的格局變得錯綜復雜,戰斗的形態已經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從過去的軍團作戰,變成了以區域為單位的殲滅戰和陣地戰。在這個過程中,總部的職能從決策轉變成為了賦能。這是一個持久戰,需要我們在供應鏈端持續地優化。
贏家通吃的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供應鏈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后互聯網時代,你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