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在做的事,未來一定會成為老零售,我們今天回想一下,回溯一下,新零售的概念,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額不是咱們中國人的發明,也不是21世紀的發明,原來在1980年代,日本人有位教授叫中山正雄(音譯),這老哥很聰明,當時就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在1990年代,而且發明了一個模型,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技術不斷的創造場景,零售不斷的適應這些場景。構成了一個新零售不斷演化的新零售之輪,核心還是渠道的變化。
在這個時候,對我們物流服務商真的是一個,應該說既是挑戰,但更多的還是機會。我們看到在新的零售時代,我們的整個供應鏈發生了變化,快遞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
那么過去,剛才說過了,過去在整個供應鏈,它是以生產廠商為主的,我生產東西講究的是適銷對路,把它賣給消費者。今天我們都是期望說,我們能夠理解,第一時間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把消費者的需求從我們快遞這樣的末端再傳導給中間的商業的組織、零售商,還有生產商,甚至到研發、生產的環節。
所以快遞、物流由原來的一個支持者的角色,突然發現我們現在在臺前了,有一個典型的對話,我2015年的時候去美國,跟美國的一些朋友在探討,我問他們說,你們現在有沒有想法說把電商開到,把網站開到中國?當然也希望把包裹交給我們在中國去運作。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時候你們要是能幫我們把東西賣到中國去,這是我們對你們最大的期望。
所以未來整個快遞的網絡,怎么在新的時代發揮它的直抵消費者的價值,不僅僅做一個物品的傳遞,能夠也是一個營銷的渠道,也是一個營銷的平臺,我覺得這是我們今天值得認真探討的一個方面。
消費,剛才說的是怎么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另外一個變化,我們消費者要求在今天變得越來越高。其實全球的消費者都是一樣的,我前兩天跟荷蘭來的一個代表團說中荷的跨境電商貿易。我說從義烏這個地方,離寧波港不過區區一二百公里的距離,值得開一個義新歐的鐵路花那么大的價錢,直抵歐洲的阿姆斯特丹嗎?無論是荷蘭人還是中國人都點頭說值,干。為什么?現在消費者要求越來越高了,因為在網上下訂單,點幾下鼠標,訂單付款,我的包裹到時候一個月以后才到,這不干,我希望一個星期以后、十五天以后就能到達歐洲的家門口。所以這就給了我們這種,從中國的東部沿海直接到歐洲的中部、西歐,開鐵路,創造了一個空間。
這要我自己的傳統上,做物流做了十幾年,總是要講性價比,總覺得市場要靠價格來,這個我們是有了一個很大的觸動。
消費者對主打低價的電商快遞并不領情,我剛才講了,我們期望更快,還要更便宜。快遞柜要免費放一天以后收五毛錢,恨不得把柜子給砸了,對價格依然這么敏感。今天對快遞另外的一個挑戰是什么?競爭的邊界擴大了,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里面的機遇,試圖要進來。首先是來自于電商的競爭,在美國也是這樣,亞馬遜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快遞配送公司之一。
來自于國際的競爭,在義烏,我剛才說了快遞小鎮,我也問了一下,整個所有的數得上名的國際快遞公司,都在義烏這里安營扎寨。還有來自于其他的跨境的競爭,我們原來做大件物流的友商,他們也紛紛進入到快遞的領域。
同時,我們看到目前在整個快遞的原有的模式下,我們的成本壓力其實是越來越大的。剛才說了3塊錢全國包郵,打義烏這兒,可能3塊錢壓力還有。但是服務端,無論是快遞員的攬件、中轉還是快遞員派件,還有我們場地的這些成本,都在迅速的增長。所以我們快遞公司成本如何去提升我們的運營效率,是整個行業的挑戰。
快遞以我的看法,發展是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做什么?拼網絡拼規模,新疆你去不了,我到得了,這是我的優勢。先做網絡,村里面去不了,我去得了,所以大家看到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快遞這些企業建起了一個深入到每一個地址,差不多在華東地區能到每一個鄉村的這樣一個快遞網絡,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拼什么?運營效率,怎么在3塊錢發全國的情況下依然有合理的利潤,現在第三個階段來了,第二個階段還沒有緩過來,第三個階段來了。隨著新零售的發展,快遞公司,大家期望我們提供這么多的服務,由原來的單一的B2C、C2C的遠程派送、同城的速配、同城的即時快遞,還有家具的裝配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市場的機遇,其實也是一個考驗,我們如何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繼續的發展,能夠適應這種新的時代。
快遞公司當然也有好消息,我們在這樣激烈的競爭面前,整個的板塊在2016年實現了上市,連總,大資本終于進來了,由當年開始的時候騎自行車的時代,成為上市的公司。
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方面,我覺得今天去做一個全國性的快遞網絡平臺,真的是非常困難。包括現有的目前在經營的全國快遞網絡的企業,大家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但是快遞的最后一公里,可能是下一個創業創新的風口。連總您剛才說基本都是大資本的游戲,小資本創業可能是沒戲了。
我的觀點多少有點不同,我覺得在最后一公里,剛才說了,中國快遞行業最大的成本壓力,大家的客戶體驗,直接關系到客戶體驗的地方,在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它的成本大概要占整體產業鏈的一半。
大家的事真的應該是大家辦,中國的快遞行業過去之所以成功,就是我們充分調動了社會的投資,這么多的人,義烏的老板,騎著自行車來到義烏,開始創業,把身價、時間都投進來,我們建起了今天的網絡。未來我相信,中國的快遞也好,配送也好,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還是要靠社會的千千萬萬的這樣一些小的創業者去抓住這樣的風口,參與到創業中。我們要做的是什么?還是堅持我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搭平臺。
這個我就不再去具體講了,大家都已經有所了解。總結一下,未來在新電商時代,快遞企業的一種選擇,還是要持續的信息化,然后全面的實現機械化,機械化是什么概念?就是改變原來的人拉肩扛那種勞動密集型的形象,而是用機器來替代,降低我們從業者的勞動強度,進入到自動化和綠色化、國際化的這樣一個時代。
中國的快遞應該說,在迎來風口的時候,我們圓通公司一直是在向這個方向去發展,所以我們在目前整個的業務是既圍繞著新快遞物流,新零售,還有新金融、新健康、新科技,就在義烏這個地方我們投入了我們圓通的全球集運網的業務,我們投入了商貿的業務,我們在這里做無車承運,我們也在這里做了,從義烏到歐洲的義新歐的鐵路的業務。我們去年的時候正好是5月份,就在這個場地開會,提出了一個口號就是圓通國際會從義烏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