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底,按照國家標準,經評估認定的A級物流企業超過4000家。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組織的《2016年度中國物流企業50強排名》,榜上50家企業物流業務收入合計共達8299億元,物流企業50強門檻達到28.5億元。快遞、電商、零擔、醫藥、物流地產等細分物流市場品牌集中、企業集聚、市場集約的趨勢進一步顯現。在公路零擔市場,加盟型網絡依托資本和技術優勢,集聚了一批小微物流企業,貨運市場集約化步伐加快。
中國物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中國已成為物流大國,但還不是物流強國,物流績效并不理想。成本高、效率低、集約化水平不高、產業支撐度不足,誠信、標準、人才、安全、環保等“軟實力”不強,尚不能滿足現代物流國際競爭的需要。物流整體市場環境較為嚴峻,產業間聯動發展空間巨大,物流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加大,收入利潤率低。地方保護、不正當競爭、誠信體系缺失等問題依然存在,資金短缺、人才短缺問題難以緩解,創新驅動的內生機制尚未建立。與此同時,國家支持物流業發展的諸多政策有待落實,相關問題還沒有實質性改善。這些對我國物流業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1.物流績效有待提高
近年來,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較高,如圖1所示。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等部門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2.1萬億元,同比增長9.2%;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6%,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但仍然遠高于發達國家8%~9%的水平。
物流績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物流系統性不強,網絡化程度較低。中國物流系統性和綜合性不強,運輸結構不合理,網絡化和組織化程度較低,呈現分散、各自發展的態勢,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較弱,末端網絡薄弱。“干、支、末”與“物流樞紐、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終端網點”等構成的物流網絡很不完善,干線之間、干線支線之間、干線、支線與配送之間、支線與末端之間均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物理基礎設施網絡、信息網絡、運營網絡尚在形成之中。公共物流基礎設施、社會化物流基礎設施、企業自營物流基礎設施之間的比例不盡合理。高效便捷、能力充分、銜接順暢、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尚未形成,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滯后,難以實現合理分工和有效銜接,沿海和內陸集疏運體系不配套;一些地方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盲目大量興建情況嚴重,造成閑置浪費;倉儲設施資源分布在不同行業和部門,缺乏有效整合;鐵路在綜合交通運輸中的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見表3,鐵路貨運份額比重明顯偏小。
二是物流基礎設施結構性短缺。中國物流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存在結構性短缺,現代化設施比重低,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發展要求。現代化倉儲、多式聯運轉運等設施不足,高效、順暢、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尚不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園區體系尚未建立,物流基礎設施之間不配套,難以有效銜接。大量煤炭中長途運輸依賴公路,造成大量優質能源的消耗和運輸成本的增加;部分沿江通道高等級航道占比低,網絡化程度不高;航空貨運基礎設施發展總體不足;倉儲建設嚴重滯后,倉庫面積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全國公共通用倉庫建設緩慢且“帶病作業”,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三是第三方物流和供應鏈服務發展不足。中國第三方物流服務功能單一,市場意識不強,不能滿足客戶多方位服務需求。第三方物流企業多是由功能單一的運輸企業、倉儲企業轉型而來,經營規模小,綜合化程度較低,在管理、技術及服務范圍上整體水平不高,不能為企業提供完整的供應鏈服務。服務水平低,服務成本較高,影響了第三方物流服務效率。大多數第三方物流企業技術裝備和管理手段比較落后,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健全,供應鏈建設和管理服務水平低,很難適應現代物流追求動態運作、快速響應的要求。運行體制不暢,政企職責不分,部門管理中條塊分割、分割運營及制度束縛問題突出,物流組織化程度低,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物流資源社會化配置綜合效益,制約了第三方物流產業發展。
四是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滯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中國在物流信息化、智能化長期發展戰略上尚未形成體系,整體規劃能力低。物流信息化建設相對緩慢,行業信息化標準、規范不健全,信息類專業人才相對缺乏;信息資源缺乏統籌開發,共享率低,更新速度慢。物流信息化整體應用水平尚處于較低層次,特別是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很低,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較少,應用范圍有限,信息化對企業運營生產環節的滲入層次較低。缺乏開放式公共物流信息平臺體系,缺乏統一的快速反應物流管理信息平臺,尚未實現信息共享、一體化服務。物流企業對自身的信息化發展缺乏規劃,缺乏覆蓋整個企業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統。物流各環節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偏低,信息溝通不暢,造成庫存、運力浪費,沒有發揮“信息流”主導“物品流”的作用。
五是物流業與相關產業聯動不足。物流業與制造業、農業、商貿業、電子商務聯動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暢、模式陳舊,嚴重制約了制造業由大變強、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商貿服務和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等進程。集疏運一體化等物流資源的整合和利用的規劃、實施難度和成本相對較高,相關產業與物流業不同程度、層次的供需結構性矛盾普遍存在,與物流業聯動信息化平臺和技術應用滯后,未能充分發揮對聯動發展的促進作用。相關行業的物流外包程度相對較低,開放程度有待提高;自營物流退出成本較高,物流外包的風險較難控制,物流外包的服務范圍尚待進一步明確。物流業與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的綜合環境落后于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和速度,如物流企業深度介入制造業的戰略性考慮和能力缺乏,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國際化戰略性選擇及其物流業務分離和外包的動力不足等。
2.物流業整體創新能力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1974年生于浙江嵊州,1993年7月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4月獲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5月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先后工作于社會發展研究部、產業經濟研究部,從事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社會政策研究。2010年3月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出版了《邁向物流強國----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 、《物流經濟分析》、《中國醫藥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國與全球資源治理》 等著作 。代表性論文有《物流強國的總體戰略設計》 、《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思路》 ,《中國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問題》 ,《構建面向未來的國家物流系統》 ,《新時期深化鐵路體制改革思路》《促進中國制造業質量提升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