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整體創新相比于創新活躍的生產制造環節和交易環節嚴重滯后。物流企業缺乏創新動力,研發投入低,商業模式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滯后,尚未進入“創新驅動”的發展新階段。國內物流企業的組織慣性現象普遍,對已有的物流服務體系優化升級意愿不強。此外,國內物流企業的創新面臨來自跨國公司的技術壁壘、資金壁壘、外部資源壁壘、管理壁壘,來自國內環境對企業進入的限制壁壘,以及企業自身對創新的阻礙,如技術依賴等。這些壁壘嚴重阻礙了物流企業的創新發展。
3.物流國際化水平低
中國全球連接能力不強,國際資源整合能力弱,國際競爭力弱,缺乏國際戰略通道和戰略支點,缺乏全球物流治理能力,滯后于全球化發展進程,物流的國際化能力亟待提升。與中國高速增長的國際貿易相比,物流業尚未形成與之匹配的全球物流和供應鏈體系,國際市場份額很低,進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務很大程度需要依賴國外跨國物流企業。中國的國際物流企業規模偏小,不僅缺乏規模優勢,難以承擔大型業務項目,而且附加值低,業務面單一,難以形成齊全的物流產業鏈。麥肯錫的研究表明,美國和德國是全球連接能力最強的國家,中國的全球連接能力只有它們的一半。
例如,中國國際海運在全球海運市場中控制力弱,國際海運運力規模僅相當于德國、日本的2/3,外貿進出口海上運輸承運僅為1/4。中國對主要國際海運通道影響力小。從中國國際航空貨運網絡、國際快遞網絡、跨境倉儲配送體系的建設看,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在國際物流服務標準制定上缺乏話語權。中國的產品出口已經覆蓋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中國尚無一家物流企業具有全球遞達能力,而UPS、FedEx、DHL等國際快遞巨頭具有全球遞達能力,其物流網絡覆蓋220多個國家和地區。
4.規范有序的物流市場尚未形成
許多物流企業經營不規范,服務意識淡薄,法律意識不強,誠信體系嚴重缺乏。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物流市場遠未形成。一些地方針對物流企業的亂收費、亂罰款問題突出。信用體系建設滯后,物流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跨國物流企業在用地、稅收等方面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諸多優惠,享受超國民待遇。物流市場的進入與退出、競爭規則基本上無統一法律法規可循,對社會性的物流服務缺乏有效的外部約束,不正當市場競爭難以避免。
5.物流不可持續和安全問題突出
公路、航空、鐵路、水路等運輸方式的資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和大規模排放問題突出。無效運輸、不合理運輸、過度包裝等問題嚴重,造成城市交通壓力的加大和資源能源的浪費;物流企業缺乏綠色低碳的物流管理理念,節能環保意識不強,物流作業清潔技術和設備投入不足,循環物流、逆向物流等發展滯后,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物流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危害較大。超載、超速、駕駛員操作不當以及報廢車輛繼續行駛造成的嚴重人身安全和貨物損害事故經常發生,貨物在運輸途中遭遇作業人員亂拋亂扔、私拆偷拿,危化品倉儲管理薄弱,給企業和國家帶來重大損失。信息安全水平很低,物流信息和快遞信息泄露時常發生,部分物流企業對用戶信息不能執行嚴格保密制度,存在內部人員利用信息謀利的情況,造成用戶信息和個人隱私泄露,信息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特別是物流業(網)點多,(涉及)面廣,(業務)量大,勞動密集程度高(人員眾多),服務對象和從業人員有較強流動性和非特定性,服務頻次高,服務人貨分離等諸多特點,使其容易成為不法分子實施犯罪或獲取犯罪工具的重要渠道。不法分子可隱匿個人真實身份,利用物流渠道非法遞送槍支彈藥、爆炸物品、毒品、易制毒化學品、政治非法出版物、宗教極端宣傳品、淫穢物品、假幣、假公章等,甚至還有恐怖分子和個人極端分子利用該渠道非法傳遞、交易作案工具。這些行為直接威脅到了公共安全和社會安全,甚至國家安全。
另外,食品、藥品等民生物流問題突出。食品物流對專業性、技術性、配送功能的要求高,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與西方國家尚有較大差距。中國的農產品物流冷鏈在技術上和環節上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食品物流過程冷鏈供應不足,物流成本過高。中國的農產品物流多以常溫物流或自然形態物流形式為主,由于缺乏冷凍冷藏設備和技術,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損失率高。食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基礎投入嚴重不足,專用倉庫、恒溫倉庫、冷凍、冷藏倉庫、生鮮加工配送中心、自動化立體倉庫等數量很有限。在食品物流技術研究及應用方面,中國的冷凍冷藏保鮮技術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中國藥品物流的總體水平同樣停留在初級階段,片面重視對物流功能的發展,強調運輸、配送、庫存管理等個別物流功能的實現,未能從功能整合和綜合管理的角度發揮物流對企業的作用,一體化綜合物流管理能力不足。
(六)物流應急能力薄弱
中國現有應急物流保障系統抗風險性較差,應急能力薄弱。在應對各類重大突發性事件時,難以做到“第一時間”應急物資的保障。由于傳統物流經營互相封閉,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聯系,銜接不順暢,難以及時滿足應急保障的需要。現有長期形成的物流定式和以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驅動力的物流模式不利于應急物流的實現,要實現應急物流時間效益最大化,必須有相應的應急機制為基礎。現行的應急物流保障機制以行政命令為主要手段,不計物流運作成本,并且應急物流指揮體系不完善、配送指標體系不健全,配送方式欠靈活,交通運輸存在較大問題,軍地物流服務保障各自為政。應急快速反應機制不健全,社會及部門間缺乏聯動互動機制,缺乏所需的基礎數據庫支持,災害現場狀況惡化和應急技術裝備嚴重不足,集權式應急物流系統模式低效運作。沒有形成完善的應急物流預案體系,應急采購制度不健全,國家級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布局不合理和應急銜接不暢。應急物流中應急物資的籌措、儲存、運輸和補給整個鏈條運作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差,應急物資管理條塊分割,導致反應能力差。
7.物流人力資源保障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1974年生于浙江嵊州,1993年7月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4月獲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5月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先后工作于社會發展研究部、產業經濟研究部,從事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社會政策研究。2010年3月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出版了《邁向物流強國----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 、《物流經濟分析》、《中國醫藥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國與全球資源治理》 等著作 。代表性論文有《物流強國的總體戰略設計》 、《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思路》 ,《中國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問題》 ,《構建面向未來的國家物流系統》 ,《新時期深化鐵路體制改革思路》《促進中國制造業質量提升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