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物流市場朝著更高層次的競爭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物流業走向世界、中國連接世界帶來巨大機遇。更加開放和不斷升級的物流市場將使以價格作為主要競爭手段的狀況有所改變,服務、品牌、創新、社會責任等非價格競爭方式將會得到加強,專業性國際物流企業和基于專業化基礎上的綜合性國際物流企業將會得到更大發展。跨國物流企業將深度滲透中國的傳統物流領域。激烈競爭的物流市場將推動物流領域的兼并重組持續發生,各種形式的物流聯盟不斷涌現,預計會出現超大規模跨國物流企業集團或聯盟,市場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由于國際經濟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隨著中國物流企業走向世界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摩擦和各種形式的壁壘有可能增加。在全球化縱深發展的同時,中國周邊與全球地緣政治形勢依然十分復雜,物流與供應鏈安全將受到貿易保護主義、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裂主義等方面的挑戰。
4.新技術突破和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物流業升級
交通運輸、物流、先進制造、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領域在孕育新的技術突破,高速鐵路、大型高速船舶、綠色航空、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智能交通、智能倉儲、智能分揀、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物聯網、下一代信息網絡、現代管理、計算科學等將在物流領域得到更加廣泛的推廣和應用,互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將與物流業深度融合,這些都對物流業升級帶來重大促進作用。未來物流技術創新將顯著反映出安全、快速、便利、大型化、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人性化、精細化、綠色化和節能化等時代性特點。
5.可持續發展和要素成本上升等驅動物流發展轉型
未來一、二十年,中國物流能源消耗仍處于快速增長期,對液體燃料需求將大幅增加。由于物流企業運營所需的能源、勞動力、土地價格持續上漲,加之服務價格偏低、融資環境不佳等影響,依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傳統物流運作模式將難以為繼,面臨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要求。另外,安全意識將更加深入人心,政府、企業和消費者會更加重視物流安全,確保運輸安全、倉儲安全、裝卸安全、快遞安全、配送安全、加工安全、信息安全、社會安全、環境安全和國家安全。
6.供應鏈將會加快發展
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有利于加速產業融合,深化社會分工,提升產業集成和協同水平;有利于加強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的有效對接,降低企業經營和交易成本,促進供需精準匹配和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利于交通物流企業更深更廣地融入全球供給體系,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落地,打造全球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全新動能。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部署供應鏈發展有關工作;十九大報告中又重點指出,要在現代供應鏈領域培育新增長點。中國物流業將加快向現代供應鏈發展的步伐。
7.應急和民生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中國自然環境和氣候復雜多樣,自然生態災害嚴重。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類突發性事故發生概率將會加大,加之全社會安全意識不斷提高,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十分迫切。三農問題、醫藥衛生、社會救助、生活用品服務、郵政普遍服務、可追溯食品供應鏈管理等要求加快發展服務于民、方便于民、受益于民的民生物流。
(溫明月同志對本文的資料收集與圖表處理做了很大貢獻,在此表示感謝!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研究中心官方觀點)
作者 魏際剛:中國知名物流專家、產業經濟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戰略研究特邀首席專家,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一帶一路”建設高級顧問,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訪問學者 ,牛津大學布拉瓦特尼克(Blavatnik)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改革開放40年物流行業專家代表性人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1974年生于浙江嵊州,1993年7月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4月獲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5月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先后工作于社會發展研究部、產業經濟研究部,從事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社會政策研究。2010年3月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出版了《邁向物流強國----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 、《物流經濟分析》、《中國醫藥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國與全球資源治理》 等著作 。代表性論文有《物流強國的總體戰略設計》 、《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思路》 ,《中國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問題》 ,《構建面向未來的國家物流系統》 ,《新時期深化鐵路體制改革思路》《促進中國制造業質量提升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