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物流規劃與設計,最重要的不是設計方法,而是數據分析與預測。如果預測不準確,再好的設計也要打折扣。所以,一項物流設計的第一件事就是調研、分析、預測。
預測不是算命,它是通過建立模型,在對歷史和現實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考慮各種可能的因素對未來的趨勢和發展所作的理性評估。
大千世界,變幻莫測。不同的領域,預測的方法、計算模型、數據分析是完全不同的。而預測的結論,有的很準確,有的會差異比較大。
于是有人會問,既然差異比較大,那預測還有意義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要回答另一個問題,即預測對決策的影響。
從預測本身來講,是有其科學的依據的。在概率論中,針對正態分布事件,有一個置信區間和置信水平,置信區間表達的是被測量參數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上下變動范圍,置信水平就是指測量參數的真實值落在置信區間的概率。從定義就可以看出,預測值(被測量值)是一個范圍,樣本和計算模型反映客觀規律越準確,預測值就越準確,范圍就越小,反之,要達到一定準確性,其范圍就越大。
北京伍強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研究生畢業后于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院工作多年,歷任計算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物流工程部副主任,市場二處處長,副總工程師等職務。1999年獲教授級高工職稱,2002年受聘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2013年兼任北京物資學院人生導師。現任北京伍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擔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物流標準化委員會管理與技術分會副主任,中國重機協會物流與倉儲裝備分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
主要研究方向: 起重運輸機械、物流機械產品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有限元分析;2 物流中心與配送中心總體規劃;3 物流中心關鍵設備計算機優化;4 物流中心庫存管理系統(WMS)和控制系統(WCS)研究開發;5 物流中心動態仿真系統研究。
主要榮譽和著作論文: 獲原機械工業部優秀青年論文特等獎一次;2 獲原機械工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兩次;3 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4 發表各類科技論文60多篇,參與編寫科技圖書3本(部)。5 在1991年提出“二次懲罰法”優化設計理論,并成功應用于離散型優化系統6 在2005年 提出建設“合適的”物流系統理論。7 在2008年提出評價物流系統先進性的12項指標。8 獲2013年度中國物流技術年度人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