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記憶與記錄的方便,貨位應該使用易辨示的記錄代碼。貨位編號好比商品在庫的“住址”,根據不同的庫房條件,商品類別和批量整理的情況,搞好貨位標號,以滿足倉庫有序管理。
倉庫中貨位編號方法有:區段方式、品類群類別方式、地址式、坐標式 一、區段方式
此種編碼方式是以區段為單位,每個號碼所標注代表的貨位區域將會很大,因此適用于容易單位化的貨物,以及大量或保管周期短的貨物。在ABC分類中的A、B類貨物也很適合這種編碼方式。貨物以物流量大小來決定其所占的區段大小;以進出貨頻率次數來決定其配置順序。 二、品類群類別方式
把一些相關性貨物經過集合以后,區分成好幾個品類群,再對每個品類群進行編碼。這種編碼方式適用于比較容易的商品群類別保管及品牌差距大的貨物。例如服飾、五金方面的貨物。 三、地址式
利用保管區域中的現成參考單位,例如是庫場的第幾棟、第幾保管區、排、行、層、格等,依照其相關順序來進行編碼。這些種編碼方式由于所標注代表的區域通常以一個貨位為限,且有相對順序可依循,使用起來容易明了又方便,是目前倉儲中心使用最多的編碼方式。通常采用的編號方法為“三號定位法”、“四號定位法”: 1、三號定位法
以排位單位的貨架貨位編號。將庫房內所有的貨架,以進入庫門的方向,自左至右安排編號,繼而對每排貨架的夾層或格眼,在排的范圍內自上至下、自前至后的順序編號。 例如:5號庫存設置8排貨架,每排上下4層,共16個格眼,其中第8排貨架,第7號格眼用“5-8-7”表示。 2、四號定位法
是采用4個數字號碼對應庫房(貨場)、貨架(貨區)、層次(排次)、貨位(垛位)進行統一編號。 例如:“5-3-2-11”即指5號庫房(5號貨場)、3號貨架(3號貨區)、第2層(第2排)、11號貨位(11號垛位)。編號時,為防止出現錯覺,可在第一位數字后加上拼音字母“K”、“C”或“P”來表示,這3個字母分別代表庫房、貨場、貨棚。如13K-15-2-26,即為13號庫,15號貨架,第二層,第26號。 四、坐標式
利用空間概念來編排貨位的方式,這種編排方式由于對每個貨位定位切割細小,在管理上比較復雜,對于流通率很小,需要長時間存放的貨物即一些生命周期較長的貨物比較適用。 編碼分配好后,我們需要對分配管理原則進行一下了解: 規則一:以周轉率為基礎法則。即將貨品按周轉率由大到小排序,再將此序分為若干段(通常分為三至五段),同屬于一段中的貨品列為同一級,依照定位或分類存儲法的原則,指定存儲區域給每一級貨品,周轉率越高應離出入口越近。 規則二:產品相關性法則。這樣可以減短提取路程,減少工作人員疲勞,簡化清點工作。產品的相關性大小可以利用歷史訂單數據做分析。 規則三:產品同一性法則。所謂同一性的原則,指把同一物品儲放于同一保管位置的原則。這樣作業人員對于貨品保管位置能簡單熟知,并且對同一物品的存取花費最少搬運時間時提高物流中心作業生產力的基本原則之一。否則當同一貨品散布于倉庫內多個位置時,物品在存放取出等作業時不方便,就是在盤點以及作業人員對料架物品掌握程度都可能造成困難。 規則四:產品互補性原則。互補性高的貨品也應存放于鄰近位置,以便缺貨時可迅速以另一品項替代。 規則五:產品相容性法則。相容性低的產品不可放置在一起,以免損害品質。 規則六:產品尺寸法則。在倉庫布置時,我們同時考慮物品單位大小以及由于相同的一群物品所造成的整批形狀,以便能供應適當的空間滿足某一特定要求。所以在存儲物品時,必須要有不同大小位置的變化,用以容納不同大小的物品和不同的容積。此法則可以使物品存儲數量和位置適當,使得撥發迅速,搬運工作及時間都能減少。一旦未考慮存儲物品單位大小,將可能造成存儲空間太大而浪費空間,或存儲空間太小而無法存放;未考慮存儲物品整批形狀亦可能造成整批形狀太大無法同處存放。 規則七:重量特性法則。所謂重量特性的原則,是指按照物品重量不同來決定儲放物品于貨位的高低位置。一般而言,重物應保管于地面上或料架的下層位置,而重量輕的物品則保管于料架的上層位置;若是以人手進行搬運作業時,人腰部以下的高度用于保管重物或大型物品,而腰部以上的高度則用來保管重量輕的物品或小型物品。 規則八:產品特性法則。物品特性不僅涉及物品本身的危險及易腐蝕,同時也可能影響其他的物品,因此在物流中心布局時應考慮。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