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產品網(ID:products56)原創
作者 | 科技物語
“碳中和”已成為 2021 年的高頻熱詞之一。可以預見,“雙碳”目標下,必將帶來社會經濟各領域低碳轉型的重大變革,物流行業也不例外。作為物流行業主要發展方向的智慧物流,將在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物流,碳中和薄弱一環
目前人們對節能減排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產和開采環節的改善,對物流環節關注甚少,但事實上,這一環節也是節能減排的重要一環。
倉儲物流行業,既是能源消耗大戶,也是碳排放大戶。倉庫、配送中心、港口、運輸車輛船舶飛機等基礎設施,每天消耗巨量能源,產生大量碳排。
不錯,物流業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物流業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高碳”污染也在悄悄毀壞著人們的生存環境。作為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物流行業的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應受到各界關注。
在我國,物流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戶,是碳中和薄弱一環,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運輸結構不合理,公路運輸占比偏大,鐵路運輸占比較小。眾所周知,鐵路、水運明顯能耗較低,而公路能耗較高。2019年交通運輸統計公報,公路專業貨運企業每百噸公里單耗1.7千克標準煤,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每百噸公里單耗0.39千克標準煤。鐵路明顯能耗較低,而公路能耗較高。并且鐵路運輸總體上更容易實現電氣化。
雖然,鐵路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的比重也由2016年的7.7%提高到2020年的9.9%,但距國家提出的“增長30%”的目標還有差距。
提升鐵路運輸在整個運輸結構中的占比,既是應對碳中和,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引入碳交易機制、征收碳稅等方式引導企業更多采用鐵路運輸方式,以減少能耗和排放。
二是自動駕駛的節能效果顯著、目前落地還有差距。根據密歇根大學的一項測算,相較于非自動駕駛車輛,搭載車間通信系統的自動駕駛車輛通過地圖線路優化及剎車制動優化,節能效率達到19%。根據中金公司研究部的預測,2024年個人出行中的自動駕駛,將使二氧化碳年排放減少約1.18億噸。
三是在物流運輸中,新能源車輛推廣普及率不高。交通運輸行業的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8%左右,其中道路運輸領域碳排放額最高,約占整個交通行業的75%。據預測,到2025年,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量還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50%。
交通行業率先實現零排放,對于推動雙碳目標的落實,非常關鍵。電氣化是碳中和的核心,也是目前實現碳中和成本最低、最為成熟的技術路徑。按照2030年純電動汽車的滲透率達20%測算,可累計減排約304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如果全國能夠統一實現物流車100%電動化,并將電力的來源全部轉化為可再生能源,則每年可為“碳中和”貢獻約2億噸的二氧化碳減排量。
然而,重型新能源貨車商業化量產尚未實現,現有新能源車輛主要還是用于乘用車領域,貨運領域較少,交通能源動力變革任重道遠。為了貨運領域新能源車輛的普及將加速,提前實施國VI排放標準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四是大宗商品以傳統運輸為主,耗能較大。以煤炭為代表的大宗商品,還是粗放的傳統物流組織和運作方式,使得污染現象十分嚴重,碳排放量大。所以,低碳經濟下大宗商品物流的轉型越快越好。
五是電商物流碳排量急需減少。據統計,電商2019年碳排放總量為5326萬噸,其中物流和包裝占比近47%,達2515萬噸。機構預測,2025年電商企業碳排放量將達到1.16億噸,其中物流包裝將達5452萬噸。
總之,物流是碳中和薄弱的一環,必須從現在起就謀劃低碳之路。
二、碳中和,一個巨大的市場
圍繞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經濟活動,弊端逐漸暴露,其正以災難的形式反饋。
因此,我國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對世界的承諾,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當前階段深刻轉型的內在要求。
向低碳經濟的轉型,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據測算,我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我國的能源利用率僅為美國的26.9%、日本的11.5%。我國企業節能的空間十分巨大,完全可以通過節能降耗來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物流、包裝行業至少面臨著近億萬噸的減碳空間。即使只實現50%的可循環物流包裝替代,也可減排近5000萬噸的碳排放。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上預計,2030年前,中國碳減排需每年投入2.2萬億元;2030年-2060年,需每年投入3.9萬億元。
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投資需求,讓包括物流企業在內的社會各界躍躍欲試,期待在這個百萬億“藍海”市場中有所作為。
我國自2011年起就在多省市啟動了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今年全國碳市場將在今年啟動上線交易。企業可以通過抵質押、交易性回購等融資進行減排,這是碳市場的重要功能。
未來,國家每年會給企業發放碳排放配額,排放量少于配額的企業就可以把多余的配額拿到碳交易所出售,而排放超過配額的的企業,就需要到市場上去買排放權。在這個機制下,高耗能的企業排碳成本就高,而新技術、新能源等企業可以化身“賣碳翁”,用省下來的碳配額來增加盈利。
未來碳排放將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對物流企業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碳中和將孕育全新的、低碳的物流模式,這對物流企業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碳達峰碳中和成為了物流行業向綠色低碳全面轉型的契機。
面對碳中和巨大的蛋糕,物流龍頭企業已先行一步。企業是踐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關鍵主體,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創新載體。碳中和與碳達峰‘雙碳’目標的實現,主導在企業,重點在產業鏈各環節的綠色轉型。
去年10月,京東物流宣布正式加入“科學碳目標”倡議,成為國內第一家承諾科學碳目標的物流企業。提出2030年減碳目標,與2019年相比,碳排放總量減少50%
未來碳排放將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對物流企業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智慧物流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智慧物流,打造低碳物流的解決方案
物流行業應以智慧物流為抓手,聚焦脫碳之路上的機遇和挑戰。低碳物流,關鍵因素在于要提出高效的定制化系統解決方案,智能物流將是其主要選擇。
物流綠色轉型作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誰能助力倉儲物流領域綠色低碳供應鏈轉型?智慧物流將擔當重任。
低碳物流概念的提出,為綠色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方向,低碳物流創建也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和保持長久競爭力優勢的重要舉措,讓智慧的力量,進一步致力于節能減排。
近年來,“節能降耗”成為我國智能技術發展中備受關注的詞匯之一
新興技術加快落地,智慧物流發展提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根據企業業務場景、減排需求,預測未來的碳排放趨勢,幫助企業更準確的制定和調整目標。
物流需要圍繞智能化,數字化,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與數字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物流智慧數字既是提質增效的新變量,也是創新增長的“新藍海”。
智慧物流是指融合智能和數字技術,通過數據優化物流運行,帶來便捷與高效的同時,實現碳排放的減少。
智慧物流建立統一互聯、融合互通的互聯網平臺,實現物流大數據的采集、治理與智能分析,以更加精細、動態的方式管控運輸、經營、服務和管理的各個環節。使得物流全循環達到“智慧”狀態,提升和改善物流生態,實現碳排放的減少。
智慧物流推動的模塊化,柔性化,可有效推動物流資源共享,改變傳統的運作方式,從而履行“3060”碳達峰、碳中和責任。
智慧物流創新理念逐步滲透到物流的各個環節。菜鳥網絡推動“新物流”革命,京東物流提出“下一代物流”解決方案,上海、青島等開啟無人港口新時代,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物流機器人、云倉等日益推廣都帶來了效益的提高,碳排放的減少。
智慧物流中的數字化,能夠有效監測、分析和管理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先進控制系統應用實現了物流過程數據全流程的信息化、可視化以及調度優化,資源消耗和氣體排放顯著降低。
物流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智慧物流助力碳中和的底層邏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智慧物流降低貨運車輛運輸空載率。智慧物流發展在大幅提升物流效率的同時,有力減少了車輛無效和低效行駛。
當前貨運行業車輛運輸空載率達40%,智慧物流,數字平臺有效降低空載率。截至2020年6月,根據公安部披露,中國載貨車保有量為2944萬輛,假設這些車輛空載率從40%降至20%,將減少全年無效行駛里程1472億公里,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量695.08億千克。智慧物流,數字平臺有效降低空載率。根據初步測算,通過無車承運模式能夠降低車輛空駛率約5~10%。
二是智慧物流采用的前沿技術,是推動碳中和的有力舉措。AI、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創新應用,以技術賦能交通,通過物流智能化、實現減排降碳,應用5G技術,把單車的小交通,演變成所有車輛和道路網聯化的大交通,以流減污降碳。
智慧物流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雙碳”發展中的價值,打造綠色物流系統已是必然。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根據物流企業當前的工作過程、減排方法和需求,預測未來的碳排放量,有利于幫助企業更加準確的制定、調整和實現碳排放目標。
三是智慧包裝將減少巨量碳排放。物流包裝給環境帶來負擔,減包裝,是物流業,特別是快遞業綠化的重要措施,使用充氣氣囊替代泡沫等材料,大幅減少緩沖材料的使用,采用可以在短時間內自然降解的植物纖維膠帶替代傳統膠帶等等,都是包裝低碳化的有益步驟,但重要的措施是物流包裝智能化。
智能包裝,包括智能分倉、裝箱算法、電子面單、原箱發貨和回收箱發貨到整體的綠色包裝解決方案以及智能路徑規劃。據不完全統計,從碳中和這一時代框架審視,到2030年,投放市場的智能包裝通過對一次性包裝的替代,累計減少巨量的碳排放。
結語:碳中和道路任重道遠,既不能過于樂觀,也不要過于悲觀,物流,作為重要一環,從智慧物流入手,減少碳排放,應一步一個腳印。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