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瓶單價過千的威士忌,從上海快遞至廣東,途中車輛意外起火,貨物全部損毀。消費者要求全額賠償,快遞公司表示只能按照保價條款賠償2000元。損失到底由誰承擔?
近日,上海浦東法院對這起快遞服務合同糾紛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快遞公司未采用合理方式提示寄件人注意賠償限額條款,酌情判決其賠償16萬元。
快遞被火燒了
2021年6月,上海一家貿易公司應客戶要求,將250瓶進口威士忌快遞至廣東。員工小李在某快遞公司的小程序上下了單,當天,快遞員就到倉庫完成取貨,并現場出具了《貨運簽收單》。
隨后,小李在線支付了費用996元,包括運費980元、保價費16元,對應的保價金額為2000元。然而貨物在完成攬收后,并未如期送達,系統中的運單狀態從下單次日起,就停止了更新。
眼看物流一動不動,小李聯系了快遞公司,這才得知快遞車途中發生了交通事故,引發自燃,貨物已經全部損毀。關于后續賠償事宜,雙方爭執不下,貿易公司遂將快遞公司起訴至法院。
貿易公司認為,在下單時,快遞公司沒有主動提示寄件人對保價條款進行確認,而是系統自動默認勾選,可見其未盡到提示和說明義務,故該條款沒有法律效力,要求快遞公司賠償貨物價值及損失共31萬余元。
快遞公司辯稱,貨物是在運輸途中發生了意外交通事故才損失的,這種普遍性風險無法避免,快遞公司不存在重大過錯;而且快遞按照重量收取運費,而非實際價值,所以推出了保價服務,應按保價金額賠償2000元。
快遞公司被判賠16萬
上海浦東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被告雙方系快遞服務合同關系,快遞公司負有妥善保管并將貨物安全送達指定收件人的義務,現貨物在運輸途中毀損,快遞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至于賠償限額條款是否適用,法院認為,該條款屬于格式條款,快遞公司作為提供方,理應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對方注意與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并予以說明,否則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內容。本案中,原告在下單時,被告未主動提示其“閱讀并同意電子運單契約條款”,而是由系統默認勾選,也未有證據證明被告采用了其他方式提示原告注意,故被告未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原告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內容,于法有據,法院予以采納。
同時,原告在寄遞貴重貨物時并未如實告知價值,也沒有選擇安全性更高的服務類型,其自身亦應承擔一定責任。綜上,法院結合雙方各自過錯程度、合同履行情況等因素,酌定被告賠償原告損失16萬元。
法官提醒
本案主審法官陳裔佼表示,不少人在通過快遞寄遞貴重物品時,都會選擇保價服務,保了價就能高枕無憂嗎?本案中,消費者沒有告知貨物的實際價值,快遞公司也未明確提示,而是直接為消費者默認勾選了條款,雙方均負有一定責任。這就提醒消費者,在寄遞貨物時,應仔細閱讀條款,按照實際價值適當保價;對于快遞公司來說,要用特殊字體、顏色等對賠償限額條款予以明確提示。當然,不管何種情況,快遞公司都負有保障貨物安全并及時送達的義務。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