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與“蔚小理”比肩的新能源汽車新勢力的威馬,進入了破產重組的程序,能否起死回生,還是未知數。回憶過往,威馬也有過高光時刻,落到今天這步田地,究其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融不到資的原因;有人說,是經營的問題;還有人說,是戰略不清晰,朝秦暮楚,等等,莫衷一是,然而,威馬失速是不爭的事實,在此,我們試圖探究威馬失速的原因其對行業帶來的啟示。
一、成也融資,敗也融資
最新消息,威馬汽車負債逾200億,債務重組艱難推進,探尋背后的原因,不得不說,威馬當初的成功,得益于融資,而今天的困境,則是融不到資造成的,真可謂成也融資,敗也融資。
威馬創立之初,憑借汽車圈內人的背景,專業的汽車團隊,經歷了12輪融資,總金額超過410億,在新能源市場發展早期,可謂是最不缺錢的新勢力車企。于是,在花錢上得心應手,連續建下兩家工廠;營銷方面,保持大手筆投入,請眾多明星站臺。然而,錢總有花完的時候,威馬的后來的困境,歸結于賬上沒多少錢,這說明財務狀況決定著一家新勢力的生死。
威馬早期不僅融資順利,而且投資人陣容的龐大:有國家隊基金、地方國資、世界級VC、互聯網巨頭。這造成了威馬的錯覺,以為后續資金不成問題,對于上市IPO沒有那么急迫,但到了資金鏈緊張的地步,才尋求上市,自然手忙腳亂,三次沖擊,三次鎩羽而歸。
很多人認為,上市與融資是新勢力的法寶,以“蔚小理”為例,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為企業持續發展籌集到了大量資金,對于處于困境中的威馬,更是如此。
尋求二級市場融資背后,威馬汽車資金壓力不小,持續虧損的威馬汽車需要更多的資金“輸血”,上市無疑是最便捷的選擇,但威馬的IPO遲遲沒有進展。
2020年9月嘗試掛牌科創板,雄心勃勃想要融資500億元,幾個月之后,威馬悄悄撤回上市申請材料;無奈轉戰港股,于2022年6月1日遞交上市申請,但6個月之后,港交所信息顯示威馬汽車港股招股書已失效。
進入2023年,威馬換了一種思路——借殼上市,戰略并購Apollo智慧出行,曲線在港交所上市,這一舉措,被視作是威馬汽車的“生死關”。威馬的想法是,RTO完成即掛牌日,預計將完成不少于5億美元(33.7億人民幣)的股權融資,進入二級市場,獲取更多融資渠道。
然而,2023年9月8日,Apollo智慧出行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公告,正式宣布終止收購威馬汽車的協議,隨后得到威馬官方確認,這是威馬汽車第三次沖擊上市失敗,救急的錢還是沒有著落。
業內有識之士直言,威馬要是能拿單,有現金流,還是好資產,然而,已過高光期的威馬,融資難度可為登天。
詭譎的是,在威馬汽車即將奔赴港交所IPO“自救”的節骨眼上,傳出聯合創始人杜立剛離職的消息,讓業內外感到非常意外。
杜立剛曾任公司CFO,擁有23年的財務任職經驗,十分精通國內外企業財務管理及資本運作,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被認為是威馬資本世界的鑰匙,在威馬初期融資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本應在威馬上市中,發揮主導作用。
業內普遍認為,在蔚來、小鵬已經各自完成IPO逐漸走向正軌,威馬才開始重視上市,錯過了資本市場對于新能源汽車熱捧的上市窗口期:不同于幾年前,新能源汽車的資本故事,已經很難再重燃投資方的熱情。
2018-2020年間‘蔚小理’分別忙著海外上市融資,反觀威馬,前期的融資順利和B端的順暢出貨讓其對上市不是很上心,錯過了資本市場對造車新勢力的青睞窗口。
近兩年,創始人沈暉走遍中國香港、新加坡、中東,去見投資人、行業人士、合作伙伴,大多數歸來時都是兩手空空。
蔚來和理想汽車相繼在2018年、2020年赴美上市,很快兩家公司又分別在2022年和2021年回港上市,順利大額融資,奠定了企業生存以及發展的基石。威馬每次距離成功上市只差臨門一腳,長期處于“準上市狀態”,有人認為,其原因有二:一是專利糾紛;二是自燃事件。
目前,惟一希望是,開心汽車與威馬簽署了并購意向書,但開心汽車是中國在美上市的二手車企業,本身的虧損問題仍未解決,能否救威馬于火海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進一步,就上市來說,只能解燃眉之急,如果企業無法提升核心產品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還會走向困境。就今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競爭階段來說,企業需要持續的現金流和可用于市場競爭的現金儲備。
從擁有富足的現金流到陷入資金困境,威馬汽車只用了短短數年時間。早期的威馬,是資本市場的寵兒,順利拿到百度、騰訊、紅杉、成為資本、SIG 等明星資本及地方政府投資,也賦能了威馬昔日的輝煌。
然而,威馬汽車的產品遲遲不能實現正盈利,后期的融資不暢,上市不順,資金窟窿無法通過股權融資來填補,而作為虧損企業,大多數債權銀行并不愿意對威馬發債。
資金的捉襟見肘影響到企業的每一個環節,這一切都會體現在銷量上,讓威馬汽車逐漸“掉隊”。威馬進入了一個負循環的狀態,上市不利,資金短缺,研發不足,車型難有亮點,疊加自燃事件導致銷量斷崖式下滑,經營現金流同步收縮,現金流緊張……
其實所有的造車新勢力一開始都是靠投資人的錢在支撐,只不過有的成功上岸,而威馬被打入塵埃。
威馬從資本寵兒到資本的棄子,除了競爭對手愈戰愈勇的緣故外,還有自身一系列因素,這說明,無論怎么在資本市場上閃轉騰挪,作為一家新能源汽車廠商,都要扎根于汽車市場。
二、興于傳統,失于傳統
就今天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線是走傳統汽車的老路呢?還是走互聯網企業常走的新途呢?二者之間,誰優誰劣,依然沒有標準答案,而威馬的失速,穿透整個過程來看,可能與走傳統車企的發展道路有一定的關系。
威馬之所以選擇走傳統車企的發展道路,與其創始團隊的出身有很大關系,威馬最初的崛起,也與創始人們的傳統車企經歷關系很大。
威馬帶有濃厚的傳統車企基因。創始人沈暉早在1996年就加入了美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博格華納,隨后還加盟了菲亞特等車企,更是一手操刀了吉利對于沃爾沃的并購。
創始團隊其它成員,陸斌、杜立剛、張然、侯海靖與徐煥新,均來自傳統造車行業。后成為威馬的二號人物的侯海靖,先后在上海通用、華泰汽車與吉利集團負責工廠管理,擁有超20年的汽車工程制造背景,于是乎,不管是營銷打法,還是產品造型、運營、策略都走的是傳統路線。
與威馬并肩的造車新勢力的蔚小理創始團隊均來源于互聯網行業——李斌創立易車網,何小鵬是UC瀏覽器創始人,李想此前是汽車之家創始人。
成立之初,相比于蔚小理最開始的代工廠模式,威馬走傳統車企的老路,實行重資產投入策略,先后在浙江溫州和湖北黃岡建立兩座生產基地,總產能達到25萬輛,是造車新勢力車企中首個擁有自建工廠且獲得整車生產資質的企業。
在新勢力普遍找代工廠的年代,擁有自建工廠的威馬,不僅解決了量產問題,而且也成為值得信賴的特征。事實證明,在產品的質量上,自建工廠確實是一條正確的路徑,威馬自建工廠,自主造車,的確產品落地快,并且保證產品質量與品控。
對于威馬汽車的品質,車主最有發言權,都表達了對于威馬汽車產品質量的肯定,他們說,在這個價位上性價比很高。
自建工廠,才能保證產品質量與品控,這話不錯,問題是后面有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如果資金上捉襟見肘,自建工廠,難免讓企業陷入資金鏈緊張的困境。近日上市的小米汽車也是自建工廠的,但小米汽車有雷軍所說的小米盈余1800億資金做后盾的。
溫州工廠擁有年產能10萬臺能力,兩家工廠一年產能25萬輛,這對于早期1-2萬輛年銷量來說,實在是太超前了。從威馬的造車歷程看,最初自建兩大工廠占用了威馬的大筆資金,成為之后的“包袱”。
自建工廠的策略或許從長期來看是正確的,但在幾年內就大投兩座工廠,無疑是一種很大的負擔,也加重了威馬的現金流壓力,銷量無法與產能匹配時,工廠就會成為負擔。
還有,新能源車的很多制造技術仍舊不成熟,需要比較靈活的生產方式,全盤按照傳統車企的打法,有點得不償失。
相對蔚小理的價格來說,威馬真的不貴,其中的EX5一度成為新能源領域的明星產品,使威馬在2019年躍升新能源車企銷量榜第二,一度被看作是最具潛力的新勢力車企之一。
威馬在銷售策略上,幾經試錯,傳統銷售模式占了上風,依靠創始團隊過去的人脈與資源,依舊大量走4S模式來做銷售與服務。新勢力紛紛在商場開門店之時,威馬也以這種方式實現迅速擴張,但過于激進,不長時間,突破了621家合作伙伴門店,同比增長250%,但僅一年后,就關了四分之一。
還有,威馬向比亞迪、吉利等同行學習,把重點放在網約車上,E.5是專門面向網約車市場的車型,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比亞迪,吉利當時走過的路,今天再走未必能走通,過度依賴網約車市場,也可以說是威馬銷售策略中的敗筆。
從2020年開始,威馬走上了下坡路,業內大多數人認為,威馬沒有把重心放在研發上,產品的創新研發能力不夠,總體上缺乏有亮點的新車型。究其原因,除了思想上的不重視,主要還是缺錢,而錢呢?都花在自建工廠上去了,轉了一圈,還是造車路線的問題。
汽車是個重資產、高技術壁壘的產業,一直以技術宣傳的威馬汽車卻“本末倒置”縮減研發費用,與“蔚小理”相比,威馬汽車研發投入有限,在其高光時刻,最多的一年也沒有超過10億,而蔚來汽車2021年一年的研發投入就是41.8億元,理想汽車研發投入也有32.9億元之多。
由于科研投入的不足,威馬對于技術采用了買的方式,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優勢。據說,威馬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從百度阿波羅買的,車機智能語音從科大訊飛買的,汽車互聯從小米物聯網買的……
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導致了2020年的多起電池自燃事件,還衍生了鎖電事件等丑聞,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重點領域,總體上是落后的,正是因為自燃這關于安全的隱患事件,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威馬銷量開始下滑,最后摧毀威馬汽車。所以說,對于新能源汽車品牌來說,歸根結底還是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實際情況表明,市場對于優質的新能源車產品是認可的。
新能源汽車是一場唯快不破的戰爭,威馬汽車,產品缺乏創新能力、未能快速推出量產車,只有E.5、EX5、W6、EX6四款產品,最新發布的W6已將近兩年,與頭部造車新勢力或已出現技術代差。
還有,威馬的多位高管出身吉利,2018年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威馬EX5就與吉利GX7非常相似,于是吉利以“侵害商業秘密”為由起訴威馬,商業糾紛不斷,直到今天還處于“扯不斷,理還亂”的狀態。
新能源汽車本質是智能電車,但威馬全是傳統思維,威馬汽車高層對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趨勢理解不夠,內部管理混亂,組織松散,錯失良機,公司內部一直在用傳統汽車思維在做全新的智能電車是致命傷。
三、時也?,命也?
雖然威馬汽車曾經也是知名的造車新勢力之一,然而現在已經和恒大期房一樣,成為了背時人生的標配:工廠人去樓空、創始人被曝跑路、APP使用異常、車主求助無門……不少人調侃該不會又一個賈躍亭要出現了吧。
于是社會傳出陰謀論來,很多人聯想到了賈躍亭,“造車—融資—跑路”的經典路徑,我想,威馬還不至于出發點就是“集資跑路”,創業八年,沈暉的黑發已經變白,威馬的淪落,對于創始人,創始團隊來說,只不過是時不好,命不濟而已。
其實,威馬的創始人沈暉,不同于大多數新勢力掌門人的互聯網出身,應該是最懂車的創始人之一,為什么會在創業路上走得這么難?
近日又傳出,威馬內部多位高層因合同詐騙,國有資產流失,職務侵占等已經被相關部門調查,造成威馬停擺的核心管理層多位人員已被相關部門控制。
威馬創立之初,創業團隊也有一番雄心大志,其威馬名字的來源是德文單詞Weltmeister,意為“世界冠軍”。沈暉曾說,我們很有信心成為全世界第一家真正全年盈利的新造車企業,我們希望跑在特斯拉前面,也堅信能做到。
最初的產品戰略構想也不能說錯,就是做大眾車型,通過更具性價比的戰略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前四年的威馬在不斷創新,也給行業輸入很多新的觀點和想法,雖然在執行上有一些錯誤,
然而,時不濟,命不佳,從和“蔚小理”一起并稱造車新勢力“四小龍”,到后續深陷債務危機停擺,再到如今被法院受理破產重整申請,根據審計報告,威馬賬面資產總額為39.88億元,而負債高達203.67億元,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境地。
威馬可謂命途多舛,其實都是在為曾經錯誤決策買單,走到今天這種結局不免令人唏噓。說實話,威馬的潰敗,不能完全歸結于經營失敗,只能說公司上市、產品推出節奏等一些時間節點沒有踩對。
更重要的還是捉襟見肘的資金,沈暉發出了“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的慨嘆,然而,負面纏身的情況下,自救和求救之路都被堵死,只有預重組這條路了。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談到雷軍造車時稱,“當你的戰略向著錯誤的方向,可能丟失50億并不重要,但你丟失了三年的時間,這個很重要。然而,威馬贏得了時間,卻失陷了,除了資金,恐怕在這三個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問題:第一,要有核心的競爭力;第二,要有很精準的戰略;第三,要有快速決策的機制。
時也,命也,威馬的時不好?還是沈輝的命不好呢?我們不得而知,但結果是威馬停產重組,而沈輝則遠走他鄉。
就是面臨破產重組,威馬還有別的新勢力沒有的兩張王牌——造車能力與造車資質——威馬汽車具有的轎車、SUV和MPV整車生產資質,這也許是威馬創業團隊留下的惟一的“價值遺產”,有消息說,威馬計劃對外開放其研發能力與量產能力。
威馬的經歷說明,在新能源汽車下半場,只靠概念和燒錢已經無法支撐一個車企走得更加長遠,再往后拼的毫無疑問是技術和服務。
威馬的倒下無疑對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蒙上了一層陰影,威馬宣布破產審查之后,新能源車市場陷入一場震動,從行業角度說,威馬汽車能否化解危局都不太重要了,但它對行業造成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使廣大消費者對于造車新勢力品牌出現了信任危機。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新能源車在動力、舒適性、智能化上都有優勢,也是減碳新政下的大勢所趨,從方向上來說,是正確的,況且,在新能源車領域,國產品牌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對于車企來說,關鍵是從微觀上,如何把自己的企業做好。
痛定思痛,威馬也對新能源車市場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誠懇的忠告,創始人沈暉指出:“造車新勢力一直以來以虧損沖銷量的模式肯定是有問題的,賣的越多虧的越多,銷量排行榜就是就是虧損排行榜”。
這種以互聯網模式營銷方式,是否適合汽車行業,值得業內人們思考,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直到今天,新勢力除了理想,沒有哪個企業成功盈利。
威馬的重組,表示著新能源汽車淘汰戰進入更加激烈的時代,預示著擁有一定的體量,位于新勢力前列的車企,稍不留神,也可能迅速滑入生死局,何況哪吒、零跑、創維等發展沒那么好的,現狀更艱難的車企呢?
在頭部車企如特斯拉、比亞迪等推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以增強頭部效應,傳統車企如長安、長城等加速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情況下,新勢力企業要比拼的是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質量、規模、體系能力等,是比拼產品競爭力、比拼資金實力,比拼供應鏈保證能力等綜合實力的時刻。
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已經空前慘烈,隨著國家補貼退出,新能源車進入到比拼產品與服務的短兵相接階段,頭部品牌的虹吸效應更加明顯,留給腰尾部車企的機會正在減少。
未來汽車行業的洗牌將會非常慘烈,‘卷’剛剛開始,未來還會更卷,行業內外重量人物對此早有預見: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則表示,未來三年內,中國市場或有70%的品牌面臨“關停并轉;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也指出,中國汽車市場未來可能只剩下5個玩家;華為的余承東則表示,站在五年或十年這種更長遠的維度去看,未來能夠活下來的還是少數廠家。
2023年對威馬汽車來說,是難熬的一年;2024年,更加艱難,能否成功挺過了,時間會告訴你。
結語:成功的創業企業往往相似,而失敗的創業企業,原因則各有不同。威馬汽車的產品是如何從開局火熱走到今天這個境況的呢?什么原因讓威馬汽車一步步落到如此境地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回顧行業中的先行者,無論是全球霸主還是國內巨頭,都曾經歷過九死一生的險境,威馬雖然命懸一線,然而還會有機會,實現“重生”,整裝再出發,不是沒有可能,愿天保佑。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