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國內23家醫藥流通企業,應收賬款達2937億元。
醫藥流通行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一方面,醫藥流通企業在向上游企業采購時,為了獲得更多的折扣、返利和更低的采購價,通常會采用現款現貨或高比例預付款的采購方式;另一方面,醫藥流通企業在向下游客戶銷售產品時,通常會存在一定的賒銷信用期。
因此,自有資金實力決定了醫藥流通企業的業務規模和發展空間,現金流成為了醫藥流通企業運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指標。
當應收賬款偏高,現金流入減少,醫藥流通企業的戰略規劃和運營舉措都將受到影響。近幾年,醫藥流通企業的應收賬款為何屢破新高?應收賬款高企對企業的策略有哪些影響?醫藥流通企業們分別做出了哪些舉措?
2937億背后的秘密
在諸多醫藥流通企業中,上海醫藥的應收賬款最高,達830.7億元。事實上,作為中國第二大醫藥商業企業,上海醫藥的應收賬款總金額長期排在前列,如其2023年末應收賬款720.34億,2022年末為667.6億,三年增長率約為42.96%。
需要說明的是,醫藥流通領域的下游客戶是公立醫院及醫療服務機構,此類機構信用狀況良好,期后回款情況良好,實際發生壞賬的風險極低。例如,開開實業1年內應收賬款占總應收賬款的比例約為99.8%,而1年內應收賬款收繳的完成率超99%。再如,鷺燕醫藥、浙江震元、達嘉維康、第一醫藥等企業1年以內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分別為0.5%、5%、0.25%/5%,5%。
各企業對不同賬齡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
根據統計,藥易購是應收賬款三年增長率最高的醫藥流通企業,達1429.98%。其次是開開實業、國藥股份、柳藥集團、國藥一致,分別為384.49%、77.6%、61.05%、56.83%、51.17%。
通過高增長的藥易購、開開實業等企業,我們發現了醫藥流通企業應收賬款持續加速增長的原因。
第一,新興業務與醫藥批發業務快速增長,賒銷模式刺激應收賬款高企。以主要面向院外市場醫藥流通服務的藥易購為例,2021年-2023年,其應收賬款從0.27億元增長到1.23億元,并在2024年第三季度達到4.213億元。
這是因為藥易購加大力度拓展線上零售業務。2022年,藥易購旗下的健康之家連鎖、康樂康連鎖藥房、重慶藥大麥藥房等品牌紛紛在各大互聯網平臺開通醫藥B2C銷售權限。同時,藥易購還借助抖音平臺布局OTC非處方藥的直播電商業務。其中,藥易購旗下的重慶藥大麥、精誠名醫等子公司均采用賒銷模式的業務,導致年末應收賬款增加。
2023年,藥易購線上零售業務迅猛增長,旗下重慶藥大麥、精誠名醫采用的賒銷模式業務增加,以及藥易購部分新客戶賒銷業務增加,導致應收賬款增加較多。根據財報,2023年藥易購醫藥零售(線上)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69.51%。
另外,藥易購的醫藥傳統業務增長也是其應收賬款增加的原因。2022年,藥易購的醫藥批發(商業分銷)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3.7%。2023年,該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1.26%。
除了線上零售,醫藥流通企業還發力SPD業務。例如,開開實業的應收賬款從2021年的0.97億增加到2024年三季度末的4.7億元,主要原因就是區域化SPD業務收入快速增長。
SPD是一種全院醫用物資一體化管理模式。具體來說,SPD是將進貨管理、在庫管理、運送管理和消費管理等事務進行統籌規劃,“讓物流的歸物流,讓臨床的歸臨床”,并在信息化、物聯網等技術支持下,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過SPD,醫院可實現供應鏈精細化管理、高值耗材全流程可追溯、物流管理成本明顯降低、醫用物資管理效率提升。
過去,院內醫用物資管理模式較為粗放,管理效率低,不僅增加醫院開支、加重醫護工作人員負擔,還影響物資運轉效率。基于SPD模式的優勢、醫院智慧化的趨勢以及政策上的支持,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采購SPD服務。
2021年,開開實業就開始布局SPD業務,并初步構建了區域化SPD模式。2022年,開開實業推進SPD系統的中標與上線運行,完成物流ERP、倉庫管理系統等多項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測試,還實現了供應鏈協同平臺、商業智能系統的搭建。在研發與推廣同步推動的情況下,2022年開開實業的SPD業務實現0.35億元收入,并完成了產品的打磨,為后續的高增長奠定了基礎。
2023年,開開實業基于產品優勢快速推廣院內一體化SPD系統,成功在27家區屬醫療機構全面上線。得益于上述措施,開開實業的SPD業務當年實現2.5億元收入。2024年,開開實業的SPD業務繼續高歌猛進。財報顯示,該業務在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3.19億元的收入。
根據開開實業公布的消息,其區域化SPD業務的銷售結算模式及信用政策是:醫療器械采取出庫消耗結算,日清月結,根據醫療機構的規模采取分級分層管理確定結算模式,根據醫療機構的層級屬性給予3個月到12個月不等的信用期。
因此,隨著區域化SPD業務由起步階段進入高速成長階段,開開實業對信用情況良好的區域事業單位類客戶的銷售金額迅速增加,其應收賬款也隨之大幅增加。數據顯示,2022年,開開實業SPD業務相關應收賬款為2833萬元,而2024年前三季度該業務應收賬款為3.38億元。
開開實業區域化SPD業務收入及應收賬款賬面價值
不止是開開實業,上海藥業、九州通、華潤醫藥、國藥控股、國科恒泰等流通企業均在大力發展SPD業務,且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二,政策變革下,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頭部醫藥流通企業穩步擴張,應收賬款對應增高。根據商務部近期發布的《2023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醫藥流通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正穩步提升。
2023年,排名前五的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業務同比增長9.6%,高于行業平均增速2.1%;且五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51.3%,同比提高1.5%。從市場占有率看,藥品批發、零售企業集中度正在持續提高。
反應到應收賬款上,頭部企業的應收賬款也隨著公司營收的增長而增長。例如,上海醫藥的應收賬款從2021年的581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729億元,增長率約為25.51%。同期,其醫藥商業板塊營收也從1907億元增長到2340億元,增長率約為22.7%。可見,雖然增長了約148億元的應收賬款,但實際與營收增長幾乎同步,仍處于安全可控的范圍。
再如,排在前列的國藥一致,其應收賬款從2021年的159.6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81.6億元,增長率約為13.75%;同期,其醫藥商業收入從683億元增長到754億元,增長率約10.4%。
此外,醫保支付、地方政府財政等因素也會影響醫藥流通企業的應收賬款。
資金壓力增加,戰略大調整
盡管處于安全性以內,但過高的應收賬款仍引起了業內許多人士的擔憂。畢竟,過高的應收賬款使企業的現金流減少,影響到企業的部分開拓舉措,并造成一定的運營風險。
同時,雖然下游客戶的資信狀況良好,回款能力有所保障,但回款有一定周期壓力,企業存在一定資金壓力,賬上現金流也會影響企業的擴張決策。
有鑒于此,醫藥流通企業開始管理應收賬款,并根據當前行業與競爭環境的變化做出戰略調整。
九州通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醫藥商業企業,位列中國醫藥商業企業第四位。2023年,九州通全面開啟“新零售、新產品、互聯網醫療、不動產證券化(REITs)”四大新戰略轉型方向。
其中,在不動產證券化(REITs)戰略方面,九州通計劃以擁有的約330多萬平方米的醫藥物流倉儲資產及配套設施為底層資產,分批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以盤活醫藥倉儲物流資產及配套設施,重構公司輕資產運營商業模式,加快資產流動性。
2024年7月,九州通宣布啟動醫藥倉儲物流Pre-REITs項目,通過搭建“公募REITs+Pre-REITs”多層級資本運作平臺,以提升擴募發行效率。12月,中國證監會出具《關于準予匯添富九州通醫藥倉儲物流封閉式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注冊的批復》。
據悉,公募REITs及Pre-REITs的發行將對九州通未來財務指標產生積極影響。根據預測,若公募REITs發行完成,預計九州通將增加凈利潤不超過7億元;若Pre-REITs發行完成,預計九州通將增加凈利潤不超過9億元。
這是醫藥行業首單公募REITs,將為醫藥流通行業輕資產運營提供經驗與范本。
除此之外,九州通在實施新戰略以來,2024年第二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較第一季度已轉正為4.53億元。九州通還預計:將在年底繼續加大應收賬款清收力度,預計全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與經營業績相匹配的正數。
面對市場、行業、外部環境的諸多不確定因素,應收賬款占總資產比例較高的人民同泰也選擇及時調整戰略規劃及經營策略。
2023年,人民同泰的批發板塊完成商業分銷一體化轉型。完成轉型后,各業務板塊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發揮批零一體化優勢,降低采購成本,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及核心競爭力。
具體來看,人民同泰在批發、零售、物流、電商、醫療服務等領域均有布局。人民同泰可整合批發業務與零售業務的采購資源,共享商品優惠政策,降低采購成本;其還可集成批發業務的品種和規模優勢,零售業務的網點布局與會員優勢,物流配送中心的集中配送優勢,使不同業務板塊發揮協同效應,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提升競爭優勢。
在資金方面,人民同泰正加強應收賬款精益化管理,完善應收賬款清收考核機制,降低融資成本,提升資金運用效率。
開開實業由于實施大健康產業戰略轉型,資金需求較大。為了滿足公司資金需求、加速業務發展,開開實業選擇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
據了解,開開實業正加速推進中醫藥+健康產業的深度融合,而相關業務需要更高流動資金的支撐。
但由于開開實業自2021年以來在大健康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發展藥品批發及SPD業務,導致其應收賬款較高,經營資金壓力增大。以2023年為例,開開實業期末應收賬款達到3.65億元,同比增長120.52%,而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僅為57.84萬元,同比大幅下降99.27%。
多重因素影響下,開開實業未來三年將出現運營資金缺口,2024-2026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會進一步下降。根據預測,開開實業未來三年現金流入凈額合計為241.74萬元。
因此,開開實業于2024年計劃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以增強資金實力,保障公司經營發展和戰略規劃有力運行。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醫藥流通企業通過多途徑緩解資金壓力。例如,藥易購通過“藥聚力”平臺引入與平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由金融機構為終端門店提供完全基于信用的“白條”供應鏈金融業務,以緩解終端門店的資金壓力,提升終端客戶粘性。
國藥股份則通過應收壓降等舉措改善資金狀況。據介紹,國藥股份在2024上半年通過增加收款比例、減少存貨積壓、及時跟進回籠資金等措施,將應收賬款周轉天數較上年同期優化1天。在資金上,2024上半年國藥股份應收賬款占比為28.86%,同比優化0.24%。
或許是看到醫藥流通企業在資金上的壓力,國家醫保局、財政部于2024年11月發布《關于醫保基金預付工作的通知》,對醫保結余滿足要求的區域,在每年一季度結束前實現1個月的預付金,以緩解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的費用墊支壓力。這一政策或許將破解醫藥企業回款慢的難題。
行業整合,并購加速
醫藥流通行業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頭部企業依靠平臺及資金優勢不斷拓展市場,將推動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而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越來越多的醫藥流通企業開始整合資源。
2024年初,中國醫藥、重藥控股同步發布公告,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正在與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公司開展重慶醫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戰略整合事宜。
中國醫藥是一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業,其控股股東是通用技術集團。通用技術集團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重藥控股是一家在深所交所上市的企業,其控股股東是重慶醫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整合完成后,通用技術集團將成為重藥控股的實控人。
來源,商務部《2023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
兩者合二為一后,重慶醫藥-中國醫藥聯合體在醫藥流通企業排行榜中將排名第五,體量破千億,是第六名南京醫藥體量的兩倍。目前,通用技術集團已于2024年12月取得國務院國資委《關于重慶醫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國有股權無償劃轉有關事項的批復》。
在整合的路上,重藥控股與中國醫藥并未停下腳步。雙方發布戰略整合事宜后,重藥控股于2024年5月與京東達成合作,圍繞消費品供應鏈、藥品醫療、批發零售、倉儲物流及供應鏈等建立合作。2024年11月,中國醫藥宣布擬以6843.72萬元收購通用技術遼寧醫藥有限公司40%的股權。收購完成后,中國醫藥將持有后者100%股權。
據介紹,通用技術遼寧醫藥有限公司在遼寧省醫藥流通行業中已具備一定的市場地位。業務以醫藥分銷和純銷業務為主,同時開展部分電商銷售等創新業務。收購完成后,該公司將成為中國醫藥的全資子公司,助力中國醫藥在東北的區域聯動優勢,提升區域競爭力。
另外,上海醫藥為應對行業變革,于2023年8月啟動商業板塊南北平臺整合項目。其安排了15個工作小組推進整合,如期實現全國25省及4大專業板塊一體化運營的整合目標,形成了“國家級現代醫藥供應鏈服務平臺”。通過整合,上海醫藥進一步強化了公司醫藥商業的運營管控,實現決策與授權體系、運營體系、信息系統、物流、人才與激勵、財務體系等的統一。
不止如此,上海醫藥還在2023年完成了對湖南潤吉藥業和正大天晴商業板塊的并購,完善了銷售網絡。隨著并購整合完成,2023年,上海醫藥的醫藥商業業務銷售破百億的省份達6個。
2024年,上海醫藥在此前推進醫藥商業南北板塊整合的基礎上,在上半年召開了商業專項融合會議,推動預算管理與績效考核的統一管理,建立健全相關信息系統和制度體系,加強一體化運營,深化省級平臺建設,形成了商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華潤系也是并購事件中的常客。此前,華潤醫藥商業先后收購了安徽立方藥業和四川科倫醫藥貿易集團51%的股權,以加強其在相關地區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并購整合之外,醫藥流通行業頭部企業還在探索新的增長點。截至目前,醫藥工業、專業CSO(醫藥合同銷售外包)、合作重磅新品、布局下游零售端(線上)是諸多醫藥類流通企業看好及正在嘗試的方向。相信在流通巨頭的全方位加持下,國內醫藥市場將更加熱鬧。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