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2024年是上汽的滑鐵盧,不僅失去了保持了18年的龍頭地位,利潤還出現大跌,于是,在管理層進行調整之后,進行了深度改革,強化自有品牌,突出智能化、電動化兩大方向,經過激烈的陣痛,經營情況漸趨好轉,剛剛過去的一月份,取得了不俗的業績,那么,2025年,上汽能否重振雄風,王者歸來呢?在此我們尋覓一下上汽集團轉型密碼與躍遷之路吧。
四、放下過去,重新再來
汽車市場競爭空前激烈,上汽集團已“先輸一局”,怎樣卷土重來?重要的是放下過去,重新再來。
就全球角度來說,中國汽車工業的競爭維度,已從單一產品較量升維至技術標準、生態聯盟與全球規則話語權的全面爭奪。當歐美車企收縮電動化投入、日系押注氫能與固態電池,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新能源全球汽車產業新秩序已初現雛形,西方國家的“中國品牌威脅論”決不是空穴來風。
當前的中國汽車市場,本土汽車品牌已經掌握了制勝的密碼,不斷刷新的自主品牌市占率已經充分說明這一點,近幾年,合資車企無論是在智駕、座艙還是更新效率和迭代速度都遠遠比不上中國車企。
在存量競爭新市場常態、新能源與傳統燃油車市場比例重新調平的巨變時代,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在改變,不再崇洋,擁有國外品牌的溢價豪華車,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成了智商費的交納者。
另一方面,面對市場激烈競爭與產能過剩、車企利潤下滑明顯的現實,中國汽車市場加速進入淘汰賽的大環境。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上汽要新重回巔峰,就要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奏——推動智能電動技術革新與產業融合,實現自己的戰略轉型,靠著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海外市場的強勁表現來贏得未來。
有了新的方向,“人”成為決定的因素。上汽不僅換思想,也在換人,去年7月10日,上汽集團核心領導層新老交替,近日,上汽集團進行了一次超大規模的人事調整,一次性更換63名乘用車板塊的中高層。涵蓋營銷、制造、研發、財務、海外等幾乎全部崗位,幾乎將旗下所屬企業的管理層換了個遍。
人事調整只是上汽大規模調整的一塊拼圖,業務架構的調整也在同步進行。汽車行業的競爭早已不是簡單的“換人”就能解決的,在自主品牌主導的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大潮中,上汽需要的不僅是新的面孔,更是全新的戰略思維和執行力。
當前的中國汽車市場,乃至全球汽車市場,都有一個定律,得自主品牌得天下,曾經站在中國汽車行業頂端的上汽車集團需要以不畏挑戰的心態,推動自主品牌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發展。
自主品牌要想贏得市場青睞,盲目跟進價格戰并不是明智之舉,上汽需要另尋出路,上汽的想法是推進組織架構調整、品牌整合、智駕升級等轉型變革措施,實現自主品牌的突圍。當然,自主品牌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立的基石,就是品牌的產品力、消費者的忠誠度,而在車標的認可度上,可能需要一代消費者的積累。
2024年10月28日,榮威與飛凡兩大汽車品牌正式合并,打響了資源整合的第一槍,在品牌內涵上,飛凡脫胎于榮威R標,未來會承擔榮威品牌高端新能源汽車系列的角色。
重組合并將是今后的主旋律,長安汽車和東風汽車閃電合并,寶能集團與威馬汽車的合作、都是遵循了這一趨勢,上汽集團就是要將其大集團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聚集資源,形成拳頭,“大乘用車”就是這一趨勢的實踐。
“大乘用車”將乘用車板塊、國際業務、研發總院、零束科技等五大板塊整合,通過打破部門壁壘和提升運營效率,以更快速反應的機制占據市場高地,實現資源集中、提升效率、技術突破和強化品牌矩陣四大目標。
踐行大乘用車概念,以大單品開發模式作為關鍵。所謂'大單品'開發模式,就是通過平臺化、規格化,把單品規模做大,把成本降低,具體地說,將研發效率提升40%、單車成本直降30%。
當友商以垂直整合定義效率,以模塊化平臺降本時,而上汽的“大單品戰略”則試圖在規模化與個性化之間找到平衡點,若成功,或將為中國車企探索出一條兼顧規模化與個性化的第三條道路。
上汽希望自主品牌“挑起大梁”,成為上汽的核心競爭力量,然而,做好自主品牌,則要堅持智能化與電動化路線,只有掌握了新能源時代、智能化時代所需的核心技術,才能有力支撐自主品牌業務持續向上突破。
從2024年7月開始,國內車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超過50%,預計2025年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到203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有望達到90%,下一個5年,車企的競爭將聚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
技術的高度,決定企業的未來。上汽2025年其技術布局直指智能電動化最核心的戰場——智能化架構革命與能源技術顛覆,試圖定義智能電動時代的中國標準。
在端到端大模型成為技術主流的當下,上汽通過“軟硬一體”的架構設計,將算法迭代效率提升,其“重感知、強泛化、輕地圖”的技術路線,正為中國智能駕駛技術的落地提供可復制的工程范式,上汽的‘架構先行’策略,正在智能電動車底層邏輯的爭奪中占據先機。
按照上汽戰略,未來兩年,七大技術底座2.0將全面賦能上汽集團旗下整車品牌,推出近30款全新車型,加快實現“科技生命體”的全面進化。
上汽的智能電動技術戰略,并非單點突破,而是一場系統性革新,智能駕駛領域“重感知”路線的商業化驗證、混動技術從“追趕”到“定義標準”的躍遷、全固態電池對液態電池時代的顛覆,這三股技術洪流的交匯,目的是將中國汽車工業推向全球技術競賽的制高點。
五、基礎厚重,未來可期
新年伊始,許多主流車企開啟價格戰,這意味著,今年汽車市場依舊是延續內卷節奏,并有愈演愈烈之勢,既然市場節奏無法改變,那就只能改變自身來適應市場的變化。
歸根結底,汽車市場上的勝負,取決于技術儲備,資金和體系力的實力,畢竟,上汽曾是燃油車的龍頭,合資車的翹楚,在新能源智能化轉型之中,可通過燃油車業務的利潤來支持電動車的智能化發展。
上汽集團,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追溯歷史的話,最早可到1958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借合資品牌,成為上海汽車工業的第一支柱。旗下的整車板塊有20多個品牌,是中國汽車品類覆蓋最全面的整車制造商。曾經不僅贏得市場,也為國家打下現代化汽車供應鏈基礎。這樣的底氣,說明了不論遇到多大挫折,上汽一直會在牌桌之上。
從上汽歷史可以看出,從最早的合資到現在投資的方式實現控股或間接控股,使得集團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上都有布局,有強大的產業朋友圈及合作文化氛圍與基因,在當前的形勢下,利用的好,可成優勢,利用的不好,不與時俱進,可能成為發展的桎梏。
上汽在傳統賽道上積累了的用戶基本盤、服務網絡、產業布局以及穩定的現金流、成熟的造車體系等優勢是新能源造車新勢力所不能比擬的,這對于上汽來說,在面對挑戰中,只要能轉變觀念與管理戰略,更多是優勢而不是包袱。
從技術儲備來說,上汽擁有雄厚的技術積淀和底蘊,10年來,上汽集團在智能電動車核心技術領域的投入近1500億元,帶來了豐碩的技術成果,累計獲得26000余項有效專利。
成功推出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七大技術底座”,包括行業領先的固態電池、數字智慧底盤、“中央集中式+區域控制”電子架構、高階智能駕駛、DMH超級混動、零燃魔方電池等創新技術,目前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技術儲備轉化成生產力的問題。
DMH超級混動技術以軟件算法為核心,將混動專用發動機熱效率推至46%、電控系統響應速度縮短至0.2秒,實現“中國混動”從技術追趕到標準定義的歷史性跨越。
全新智己LS6搭載的“靈蜥”數字底盤,使近5米長的車身靈活性媲美小型車;“蟹行模式”,可以橫著走,輕松應對困擾新手司機的“側方位停車”等難題。
上汽研發的固態電池,在性能、成本與安全性上遠勝于液態電池,是上汽手中的“技術王牌”,總之,手握各個關鍵技術領域的王牌,正是上汽自主品牌在內卷市場突圍的底氣。
在當前汽車行業面臨資本寒冬的背景下,上汽智己在2025年年初宣布成功完成B輪百億融資,證明了資本市場對上汽集團在高端新能源以及智能化領域的技術和市場規模的雙重認可。
大集團作戰成為上汽自主品牌面對價格戰的底牌,上汽一月份業績好轉,似乎有了王者歸來的先兆。1月份上汽實現整車批售 26.4萬輛,同比增長7.9%,終端交付35.3萬輛,領跑國內同行,其中自主品牌終端交付20.6萬輛,占集團整體銷量的比重較上年同期提升近6個百分點。
而新能源車終端交付8.7萬輛,繼續位居行業頭部陣營;海外市場頂住外部壓力,實現終端交付9萬輛,同比增長7.8%,環比增長12.5%,重回行業領先。
在漫長且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中,找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和向上生長的關鍵點,至關重要,上汽正在尋找自己的新生之路,步入新的速度和節奏。
結語:中國汽車產業充滿挑戰與機遇交織的當下,對于上汽集團這樣的擁有76年歷史的大型國企、處于業績下滑狀況而言,戰略轉型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改革的試驗田,而非舊模式的守墓人。
在新能源洪流中,陣痛之后的上汽,將走出一條新路,人們常說,風雨過后是彩虹,2025年上汽能否迎來彩虹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