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過程中,長三角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創新引領與輻射帶動作用。
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同時提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該如何在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中進一步發揮“頭雁”效應?
▍一體化成果累累
2024年,170余項“一網通辦”高頻政務服務和應用實現跨省通辦;長三角生態綠色發展一體化示范區累計52項制度創新成果面向全國復制推廣;《促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條例》成為《立法法》實施以來全國首個綜合性、跨省域、創制性立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取得顯著成效,為區域協調發展貢獻了寶貴經驗。
“長三角可以在推動要素市場、就業市場、消費市場等領域,率先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并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做探索。”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武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例如,利用長三角獨特的區位優勢、發展資源、創新培育能力,帶動泛長三角區域的發展,助推泛長三角地區逐步市場一體化發展。同時,可以利用發達的高鐵、水運、航空運輸、海洋運輸等交通條件,輻射全國,逐步帶動全國各地區的發展和資源共享。
“此外,可加快建設科技創新要素的全國一體化交易中心、采購市場的全國一體化交易中心、人力資源市場的全國一體化交流中心等建設,利用長三角的優勢資源,既發揮資源溢出效應,也推動廣域范圍的合作共贏,從而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更大貢獻。”胡小武說。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營商環境受到廣泛重視。對于營商環境,政府應當明確其應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界限。”睿信咨詢長三角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高成彥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具體實踐中,長三角地區可以探索建立區域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形成統一的市場準入標準。同時,可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運用,推動形成統一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這些舉措有助于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
在安永華中區主管合伙人夏俊看來,為了長久有效地發揮長三角輻射帶動作用,長三角應創新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生態共保、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化政策協同。通過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建設長三角智慧物流體系,進一步提高“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水平,加強區域內部以及與其他地區的聯系,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強化產業協同
一輛新能源車,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大腦”;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在長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車廠能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零部件供應,形成體現現代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
“長三角位于長江下游入海口,地理位置優越,聯通南北、橫貫東西,輻射帶動作用強,在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帶動國內產業升級及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等方面大有可為。”夏俊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長三角應率先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進程,為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探索新經驗。例如,在產業協作方面,安徽加快承接江浙滬產業轉移,四地共建跨省產業合作區數量穩步提升,帶動國內其他地區產業升級,促進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
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經歷深度調整、高新產業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長三角地區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針對這一現狀,業界普遍認為,長三角需進一步促進域內人才、資金、技術等關鍵產業要素的流動,構建一個更為廣泛且高效的產業鏈體系。
高成彥表示,在重點領域,長三角應通過加強內部合作與資源整合,形成全產業鏈布局,“這意味著從原材料供應、生產制造到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需在區域內實現緊密銜接,形成閉環。同時,這一產業鏈還需保持開放性,即能夠靈活吸納外部資源,實現‘開源’,以確保產業鏈的持續優化與升級”。
“在構建閉環且開源產業鏈的基礎上,長三角還需積極拓展其產業鏈的影響力與輻射范圍。”高成彥分析,這要求長三角不僅要強化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產業聯動,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優勢互補;還需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體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以提升自身的產業競爭力與全球影響力。
▍加快創新步伐
2024年,滬蘇浙皖一市三省GDP總量再創新高,突破33萬億元,占全國GDP比重約24.58%,相比2023年的24.4%進一步上升。同時,長三角科教資源豐富,擁有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安徽合肥),還擁有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長三角龐大的經濟規模為創新投入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豐富的科教資源成為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有力支撐。”夏俊表示,從創新投入強度看,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蘇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第九。
“這些資源為長三角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夏俊表示,“安永立足長三角核心城市上海,不斷拓展業務版圖,相繼落戶無錫、寧波、合肥等地,正在深度參與長三角企業科技創新之路。以江蘇為例,安永通過當地的領軍伙伴計劃和科創計劃等項目,深度融入當地的創新生態系統,積極推動當地企業的創新發展。同時,安永作為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首批加入成員,全力支持中國資本市場‘設立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改革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落地執行,以實際行動推動長三角資本市場長足發展。”
夏俊指出,長三角應進一步有效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深入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2023年,長三角區域間技術合同輸出情況良好,研發經費投入占全國比重近30%。在此基礎上,要加快攻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卡脖子’技術,力爭在全球科技創新前沿領域取得突破。同時,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高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生態”。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松江區工商聯主席郁瑞芬建議,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中統籌考慮,由國家部委指導制定新一輪建設方案,深化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提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服務效能,共筑科技創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來源:長三角日報)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