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是中國零部件行業始終存在的問題是企業規模小、市場龐雜、裝備水平低、沒有形成自主的核心零部件生產,中國零部件企業競爭不強,大量核心零部件仍得依靠國外,不能實現真正的自主品牌。
隨著近年來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對研發的大力投入以及對質量的高度重視,導致上述差距無法縮小的最主要原因,已經開始轉變為汽車零部件的質量。也就是說,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強,是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的最大短板,從根本上嚴重制約著本土汽車制造業的發展。
市場份額僅占20%
目前,雖然在我國擁有外資背景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數量僅占整體數量的20%,但其資本規模卻達到了整個汽車零部件市場資本規模的72%。另外,外資企業已經控制了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其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80%以上。與此同時,汽車零部件的關鍵技術幾乎被外資企業全部壟斷。例如:發動機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ABS、微電機和安全氣囊等核心零部件,外資企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0%、100%、91%、97%和69%,進口自動變速器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也高達78%。與之相對應的是,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數量占整體數量的比例超過了80%,但市場份額僅在20%左右,且90%企業集中于低端市場。另外,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普遍規模相對較小,自主研發能力弱,產品趨同,并且技術含量低,尤其缺乏轎車主要總成和關鍵部件的核心技術。
長期缺席全球百強名單
近日,《AutomotiveNews》公布了2010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排名,美國、日本、德國分別有30家、28家、17家企業入圍,占全部的75%。其它25家被法國、韓國、加拿大、瑞典等10個國家所瓜分。其中,韓國企業表現最為搶眼,已經有4家企業入圍榜單。而作為全球第一汽車市場的中國,沒有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入圍。
實際上,中國企業缺席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單由來已久。榜單中排名第一的德國博世2010年的銷售收入達473億歐元,占到2010年中國整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1/4以上,超過了所有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2010年的銷售收入之和。而我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萬向集團2010年汽車業務的銷售收入僅為33億美元,距離榜單最后一名的瑞典企業SKF汽車部尚有較大差距。
出口份額僅為30%多為低端
相對于整車進出口而言,汽車零部件的進出口一直處于順差狀態,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著整車進出口的逆差額。
2010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額達405.84億美元,占汽車商品出口總額的78%。但實際上,外資企業仍是這個市場上的主導者。以出口為例,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郭焱給出了一組數據。從汽車零部件出口企業數量上看,自主品牌企業與合資、獨資企業各占50%。從出口產品數量和構成上看,合資、獨資零部件的出口量占零部件出口總量的30%,出口額占零部件出口總額的70%,絕大多數是高端產品。自主品牌企業的出口量占出口總量的70%,出口額占零部件出口總額的30%,絕大多數是中低端產品。從出口地區看,合資、獨資企業的零部件產品主要出口到OEM市場,自主品牌企業主要出口到售后市場。
上述結構失衡表明,資源和廉價勞動力是我國自主品牌零部件在國際市場的主要優勢,由于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我國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還沒有進入全球配套供應鏈。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