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商務部主辦的海峽兩岸農產品冷鏈物流研討會在南安水頭召開,兩岸業界人士、專家學者首次就農產品的運輸、倉儲和銷售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并探求兩岸農產品冷鏈物流對接合作的方式途徑,一致呼吁打造兩岸冷鏈物流信息公共平臺,讓農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者手中,實現冷鏈物流“不掉鏈”。
斷鏈年損失1500億
“就兩岸冷鏈物流合作,舉行由來自兩岸的相關部門負責人、企業家、專家學者參與的研討會,這還是首次,碰撞出很多思想火花。”商務部市場建設司開哇副司長如是評價此次研討會,并表示爭取在今后的決策過程中充分吸納研討會上涌現的觀點和建議。
“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農產品進入冷鏈系統的在90%以上。相比之下,我們差距太大,市場發展空間極大。”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規劃院院長李錦瑩介紹,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但是進入冷鏈系統的蔬菜類比重只占全部蔬菜的5%,肉類只占15%,水產品也只有23%。
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更是直言:現階段大部分生鮮農產品仍在常溫下流通,不少在生產、屠宰、儲藏環節采用低溫處理的產品,在運輸銷售階段又出現了“掉鏈”。
一位長期研究農產品加工、運輸與貿易領域的學者指出,按現值計算,大陸新鮮食用農產品因冷鏈流通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約1500億元人民幣。
五年增容1000萬噸
“冷鏈流通是保障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基礎。”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教授王則金在研討會上呼吁,因得不到有效保鮮和冷藏運輸而造成易腐食品的腐爛損失率,水果約為25%,蔬菜約為30%、肉類約為3%—5%,要改變現狀,唯有走冷鏈物流的流通方式。
大陸已經迎來“冷鏈物流時代”。眼下大陸冷庫容量增長非常快,2009年僅為1500萬噸,目前各類冷庫總庫容量約為1800萬噸。國家發改委今年發布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更是明確提出,爭取到2015年,推動全社會通過改造、擴建和新建,達到增加冷庫容量1000萬噸的目標。李錦瑩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項目的召集人,在她看來,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將獲得政策、資源整合、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更大的支持力度。
三種合作路徑供選
研討會上,臺灣業界人士帶來的冷鏈物流業經驗,給大陸同行極大的啟發。臺灣環球物流公司總經理曾鴻清以控管泛亞棧板物流為例,介紹了自己摸索出來的一套適合兩岸食品(冷鏈)安全的解決方案。“運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解決方案,即時掌控農產品溫度等方面的信息。”曾鴻清介紹,在沒有大量資金滿足采購冷藏車需求的前提下,為物流經營者提供即時的產品溫度資訊,以便科學判斷、合理迅速處置農產品,實現價值最大化,顯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已經來大陸投資7個年頭,臺灣南泰貨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學賢對兩岸冷鏈物流對比更具發言權。“物流成本是臺灣農產品與大陸農產品競爭的最大壓力所在。”正是為了更好地緩解這種競爭壓力,李學賢攜臺灣公司積累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嘗試與福建閩臺農產品市場聯手成立新的冷鏈物流公司。此外,他建議兩岸在食品安全方面有更進一步的合作,加快臺灣農產品“登陸”步伐。
存在的互補性,決定了海峽兩岸農產品冷鏈物流合作大于競爭。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陳火全提出,ECFA時代兩岸冷鏈物流合作,有技術合作模式、“冷鏈特區”、“早期收獲”等三種可選擇的路徑,其中基礎保障就是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