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這一概念最早是由邁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明確提出的,隨后在學術界被廣泛使用。產業集群又稱產業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通常是以一個主導產業為主)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體現出產業集群式發展的特點,這是由汽車制造工業的行業特點決定的。汽車是復雜的機械,又是品種多、產量大的商品,這就決定了汽車的生產是高度發展的大工業生產。汽車生產的現代化大工業特性體現在兩個方面:技術特性和社會特性。技術特性包括:高度的分工、流水作業、機械自動化等;社會特性是指高度發展的社會化組織、競爭和經濟的生產規模、不斷地新陳代謝。汽車制造拉動的相關產業鏈非常長。一些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顯示,汽車工業是一個1∶10的產業,即汽車工業1個單位的產出,可以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各環節總體增加10個單位的產出,這巨大的乘數效應是任何其他產業都望塵莫及的。汽車制造生產首先需要上游材料產業的配套發展,包括:鐵、石化、有色金屬、塑料、橡膠、玻璃等;在中游生產制造環節,汽車產業給機械電子、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線等行業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到下游產業,汽車產業又有效地拉動了物流、金融、保險、銷售、廣告等服務業。汽車制造產業的這些特點決定,這個產業必然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一輛汽車由數以萬計的零件組成,但汽車不是由這些零件直接組成的,而是由若干零件首先組合件或部件,小的合件或部件組成大的部件或總成,某些總成構成為系統,許多系統綜合起來構成汽車。這些零部件可歸納為四大類;發動機,車身,底盤和電器設備。汽車生產的經濟效果與其規模有密切關系。生產規模愈大,其經濟效果愈好。這不但是由于總產值和利潤增加,而且也因為單位成本的降低。
汽車工業發源于歐洲,但現代汽車工業的形成則始自美國。美國汽車制造首先采用了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為大規模生產服務創造了條件。由于總裝采用流水作業,大大加快了速度,各分裝工序和其前的加工工序就不得不采取同樣的措施,于是整個汽車生產逐步轉移到流水作業的方式上來。總裝方式的改進帶來生產物流技術的進步。為了運輸零部件,總裝車間大量采用了各種形式的輸送帶,使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
汽車產業集群在市場競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第一,汽車產業集群可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相關企業在產業集聚的過程中,完善了產業鏈,降低了生產和管理成本,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二,汽車產業集群有利于技術、產品創新。在一個資源密集的環境中,可以刺激企業不斷進步和擴大優勢的產業內部環境,促進生產要素(人力資本、資金、知識資本)、市場需求、支撐產業及企業間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相互增強的體系。第三,汽車產業集群有利于加強專業化。在產業集群中,大多數的企業(尤其是相關配套企業)會追求在一個細分市場做大做強,從而取得市場競爭的優勢。
二、我國的汽車產業集群分布
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主導下的經濟建設也有意和無意地建設一些產業集群,只是當時并非以產業集群來概括,而是在一個區域以某一企業為核心,建立大規模的相關配套工廠,如一汽和二汽等等。1953年7月,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在長春成立。1966年重點建設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同時在湖北省內外安排新建、擴建26個重點協作配套廠。這些工廠的建設為后來發展汽車產業集群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目前,我國汽車工業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集群化效應已經初步顯現,基本形成了以東北、京津、中部、西南、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六大汽車產業集群。研究結果表明,集群效果最佳、最具競爭力的是長三角地區。
產業集群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在處于中心地位的大企業的帶動下,各中小企業一方面按照大企業的要求,為其加工、制造某種產品的零部件、配件或者提供某種服務,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對獨立的生產運作,取得自身的發展。以長三角為例,聚集了大批具有競爭力的整車制造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其中,中國三大汽車集團之一的上汽集團擁有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兩大轎車合資生產企業和上汽股份汽車公司,在上海周圍有安徽奇瑞、浙江吉利等國內自主品牌汽車,50多家世界一流的汽車零部件合資企業也聚集于此。
在世界汽車產業鏈條上,歐美日發達國家在汽車制造生產的核心部件、核心技術上仍然保有領先,甚至占有壟斷性的優勢。根據《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公布的2013年度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名單(根據供應商2012年配套市場業務的銷售額進行排名),在汽車零部件配套市場,連續3年蟬聯百強企業前三名的依次是德國博世集團、日本電裝集團與德國大陸集團。而國內零部件配套企業甚至很難出現在世界前100名的名單當中。這就造成了我國整車制造生產企業的核心配套部件仍然是以國際采購為主。例如,國內對自動變速箱總成的進口金額每年高達300多億元,多年來一直位居汽車零部件全部進口金額的第一位。而在其他的非核心零部件上,如底盤零部件和車身零部件上,國內企業由于具有人力成本等優勢,發展較為迅速。
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出現了產業聚集的情況,其地理分布既與整車制造中心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又不完全重合。長江三角洲占有汽車零部件產量主要份額,達到44%左右:其中上海是全國最大的零部件制造中心,占總產量20%,浙江和江蘇分別占14%和10%左右。其他區域,如吉林、天津、山東、湖北、廣東、重慶等也是我國汽車零部件生產的重要區域。
專家指出,在未來幾十年中,我國汽車產業將面對著持續、巨大、日益精致的市場需求,只有加強企業間分工協作,實施產業集群化,從產業價值增值的角度,使各個環節有機聯結并形成合力,才可以實現我國汽車工業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并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汽車產業集群的物流需求特點
產業集群物流,簡單地說是指連接集群內企業以及集群間企業的物流系統,是集群內企業競爭優勢充分發揮的核心。與企業物流相比,產業集群物流更側重從產業集群供應鏈角度出發,注重集群內企業間的物資采購、倉儲、配送、加工等物流活動,旨在更好地滿足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物流需求,通過不斷降低集群內企業的物流成本及交易成本,以提高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優勢。
具體而言,汽車產業集群物流有如下特點:
1﹒多樣性要求
產業集群不僅具有空間的特性,而且具有產業的特性,實際上產業集群是一個具有空間和產業關聯的網絡。產業集群的各種橫向或縱向關聯的企業往往分屬于不同的行業,它們對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服務的功能要求及對服務檔次的要求各不相同,使物流服務本身表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分散化的特性。汽車產業集群的產業關聯度很高,產業鏈條較長,所涉及行業較多,各個不同的行業所需的物流服務呈現多樣性的特點。即使對于汽車生產的不同環節,所需的物流就可能有整車物流、零部件的入廠物流及零部件的售后物流。
2﹒專業性要求
專業化生產是產業集群的顯著特征之一。在產業集群內部,各主體之間的聯系是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之上,也正因為如此,使產業集群比市場穩定、比層級組織靈活。隨著生產分工的專業化,必須有專業化的物流服務來支撐生產的專業化。由于各個不同的產業集群對物流所用的工具、載體、運作平臺等是不同的,這也要求汽車產業集群物流具有行業物流的專業性。
3﹒物流服務的短距離性
集群物流更多指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之間的物流活動,產業集群物流以集群內產品的流轉為主,結合原材料采集及最終產品輸出的業務范圍,這就必然決定了集群內物流作業的短距離性。比如地處長三角的上海汽車制造集群連續多年產量居全國前列,而長三角區域也是我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中心。集群內互相毗鄰的企業分布,避免了傳統物流中存在的跨地域、頻繁中轉和多次間斷的弊端,保證企業的物流運作速度。
4﹒柔性化、準時化要求
隨著汽車產業競爭的加劇,世界各大汽車廠商都強調“拉動式生產”、“柔性化供應鏈”。 如今,為了更敏銳快速貼合市場變化,汽車總裝車間越來越多體現出“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生產特點。但如果沒有配套的物流系統,真正的“柔性化”是不能夠實現的。作為保障體系的物流系統,需要穩定且準時的配合汽車總裝車間生產的需求。
5﹒綜合系統化要求
汽車產業是一個很長的、復雜的產業鏈。相應的,汽車物流也涉及到幾個環節:前端原材料物流、零部件物流、生產物流、整車物流、逆向物流等,最終在一個產業集群內部形成貫通運輸、倉儲、包裝、加工的綜合一體化物流。汽車產業集群內部的各個企業,在從供應商到制造商生產產品,再到分銷商、零售商最終轉移到客戶的整個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物流系統要同步運行,相互協調,確保每個環節的連續性。同時,汽車產業集群供應鏈組織中的每個單元企業都是與周圍單元企業有著縱橫兩個維度的物流聯系,所以汽車產業物流活動就具有綜合性。特別是汽車產業處于國際化大生產和全球性銷售的產業背景下,產業集群的物流還必然涉及到保關、通關、保稅、多式聯運等國際物流環節,其物流的綜合性進一步得到體現。
四、汽車產業集群的物流滿足
目前從事我國汽車物流的有合資、國有、民營幾種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由于汽車核心配套零部件由外資控制,因此外資汽車物流企業通常通過合資進入我國汽車物流市場。如,國內首家汽車物流合資企業是2002年6月12日由上汽工業銷售總公司(安吉物流前身)與荷蘭TNT公司投資組建的安吉天地汽車物流公司;由中遠集團下屬的中遠航運公司與全球500強企業之一、全球最大的汽車船物流公司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YK)合資組建了中遠日郵汽車運輸有限公司;歐洲最大的汽車物流服務商捷富凱與中國大田集團合資成立捷富凱-大田物流有限公司。重要的國有汽車物流企業有上海安吉、一汽國際物流等。長久集團是我國最大的汽車物流民營企業。
在社會化分工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物流配送功能必將從制造企業中剝離出來,把物流管理的部分功能委托給第三方物流系統管理,從而降低作業成本、減少投資,將資源集中配置在核心事業上,促進汽車新產品的開發與產品質量的提高,是世界汽車物流發展趨勢,第三方物流模式將成為未來的主導型物流形式。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和體制上的問題,我國汽車物流盡管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正經歷著傳統模式的大變革,傳統的物流模式正在向外協物流和第三方物流轉變。在發展過程中,我國汽車物流產業也不可避免出現其他行業物流產業曾出現的通病:如,汽車物流在基礎設施方面有時存在資源重復投入的現象,汽車制造商在并未完全接受第三方物流時,仍然自建倉庫和運輸網絡,造成工廠有庫存,在運輸、中轉過程中有庫存,客戶也有庫存,而這樣的庫存是難以被物流商整的。
更根本的問題是,國內汽車物流企業在管理模式和理念上與國際先進企業仍有差距。與國外相比,我國汽車物流業信息程度仍舊不高,大部分物流企業依靠手工操作,差錯率高,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在中國,汽車物流的成本占汽車生產成本的比重超過20%,而在歐洲這個數字是10%~15%。此外,國內汽車物流企業更多的是擅長于整車物流這樣一個相對簡單的領域,沒有哪家第三方物流商能夠接手汽車制造商的整個供應鏈。而對汽車制造整個供應鏈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恰恰是國際先進汽車物流企業的優勢所在。這也就意味著,伴隨著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汽車物流企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必須加快腳步,切實從各個方面增強實力、提高水平,才能滿足我國汽車行業的物流外包需求。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