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有報道稱郵政編碼將被取消,并會被全新個人地址ID取代。對此,國家郵政局于當天下午發布聲明回應,稱取消郵政編碼與事實不符。
在物流業高度發達的今天,郵政編碼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以郵政編碼為基礎的郵政普遍服務,是國家給予公民通信自由的保障,未來一段時間不會被取消。也就是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傳統郵政編碼系統還會繼續存在。
記者了解到,新型編碼系統兼具傳統郵政編碼和快遞公司三段碼的雙重基因,它們可以并存,采取統一標準的方法互相解析,在不同領域、不同企業發揮作用。
個人地址ID引發猜想 主要應用于快遞行業
服務近40年的郵政編碼不久將會“退役”?
有報道稱,在由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時空大數據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新型郵編研討會上,新型郵編建設被提上日程。建設完成后,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建立統一且唯一的個人地址ID(唯一編碼)。此外,每個快遞包裹也將有屬于自己的ID,可關聯所有與包裹相關的信息,包括快遞員信息、運送信息、配送信息等。
消息一出,引發社會各界關注,不少網友紛紛懷念起許久沒有使用的郵政編碼。
對此,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發表聲明稱,2019年7月16日,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時空大數據創新中心共同主辦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球位置框架與編碼系統”的子課題“泛在位置語義表達與位置服務方法”項目研討會。本次專家研討會中并未涉及取消郵政編碼、廢止郵政編碼等相關內容。
目前,這個項目仍處在研究工作階段。國家郵政局感謝社會各界對本項目研究的關注和支持,敬請繼續從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官方網站等正規渠道獲取最新研究進展情況。
據了解,我國于1974年開始研制郵政編碼,其主要作用是在信函分揀時提供機械化的分揀基礎,沒有郵政編碼就沒有自動化分揀的可能,也就是說通過編寫郵政編碼向自動化分揀的方向邁進。
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我國擬定出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并于1978年在遼寧、上海、江蘇等省市進行試點。1980年7月1日,我國推出了全國統一使用的郵政編碼,開始正式在全國推行。
中國快遞物流行業高級專家邵鐘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說,以郵政編碼為基礎的郵政普遍服務是國家給予公民通信自由的保障。按照我國現行法律法規,郵寄地址包括省、市、縣、街道、鄉鎮、門牌、房間和郵政編碼。
邵鐘林認為,郵政編碼的使用已納入國家法定監督范疇,未來一段時間不會被取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23條規定,用戶交寄郵件,應當清楚、準確地填寫收件人姓名、地址和郵政編碼。郵政企業應當在郵政營業場所免費為用戶提供郵政編碼查詢服務。郵政編碼由郵政企業根據國務院郵政管理部門制定的編制規則編制。
在此番討論中,新型編碼引發關注。根據媒體報道,邵鐘林介紹說,這種編碼是利用電子地圖、經緯度產生的,更適合統一各家不同快遞公司、電商企業的不同編碼規則。“目前郵政行業討論的新型編碼不是郵政編碼,而是快遞分揀碼,目的是統一全行業,替代各家快遞公司的多類三段碼。”
據了解,各家快遞公司分揀快遞時用三段碼,即第一段代表省和市,第二段代表城市區域或街道,第三段代表末端派送機構和派送員。由于各家快遞公司編碼規則不統一,電商還有自己的一套編碼規則,非常復雜。
新型編碼將具有多尺度、可標識、可定位、可索引、可計算、自動空間關聯等特點。北京大學時空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程承旗介紹說:“現在位置系統發展到了立體空間,我們的研究就是利用地球立體剖分模型,把整個地球剖分成網格體,每個網格有唯一的編碼。我們正在探討的是基于全球網格編碼,將原有的郵政編碼進行延伸,最終形成快遞物流行業統一的編碼標準。”
考慮大眾心理承受度 須穩定可靠不被濫用
雖說個人ID給服務帶來升級,但不少人對其安全性、隱私性提出了擔憂,認為“到時候恐怕要‘裸奔’了吧”!
那么,未來這樣的新型編碼如果應用在快遞行業,是否能夠繞開目前令人惱火的隱私保護困境呢?對此,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良認為,首先要看對于隱私的定義,不同的學科對于隱私的定義不一樣,“中國本來對于隱私就沒有特別完整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外來的,法律中的隱私權是有法律來保護的”。
“我們這里講的是法律上的隱私,法律上的隱私和人的名譽、尊嚴有直接關系,但是與公眾利益、社會利益沒有什么直接關系。涉及隱私的信息是一旦被別人知道,就會對個人的名譽和尊嚴造成損害,只有這一類信息才是法律意義上的隱私,才需要保密。”劉德良說,像這種個人ID,公開的話其實并不會對個人尊嚴或者名譽產生什么影響,主要還是要考慮后續的濫用問題。
“我國現在保護的隱私權并非是所有的隱私都保護,只有上升到隱私權的才會去保護,那就是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按照網絡安全法第76條的規定,個人信息是直接或間接識別到個人的,這部分信息才是個人信息。不能識別到個人的信息并不屬于法律保護的邊界。”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說,不管是什么信息,只要它直接或者間接可以識別到個人身份的,這個就是隱私權的保護范圍,也就是個人信息,“這個新型編碼肯定是可以識別到個人的,所有的個人信息都在這里面,還是要予以一定級別的保護”。
對此,有業內專家認為,新型編碼是一種國家的公共資源,由國家管理每個人的地址庫并用于公共服務,有嚴格的信息制度保障,不會被販賣。此外,如果大家在同一個網格區域,需要的編碼就越短。而且新型編碼不會讓人們去記,它很可能以二維碼等更簡單的形式呈現,方便使用。
“任何新技術都有利有弊。新的編碼系統用于機構而不是個人,也許能有更好發展機會。用于個人層面時,就要考慮大眾心理承受度和隱私保護。”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技術研究院教授馬嚴表示擔憂,他希望有相應法律保障,以及相應措施保證新系統穩定可靠,同時能適應變化,易核實、能糾錯。
但在劉德良看來,這種新型編碼并沒有什么特殊性,所以沒有必要去強制要求作出特殊的規定,“制度上的話,就是在實際操作上有更細致的規定,但我個人不太傾向于要去規范這種行為,我覺得要把重點放在打擊濫用上。我們國家對現在濫用的行為,比如身份濫用,民法上還有一定的缺失,未來如果真的要立法的話,我認為首先要確立正確的隱私觀念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觀念”。
(記者 趙麗 實習生程雪涵)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