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今年很多電商平臺都開啟了提前預售模式,而且基本和“雙11”是一樣的優惠力度,這樣無形中拉長了快遞業的運送時間和分擔了部分商品的集中配送周期,也讓以前體驗不好的“爆倉”行為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對于電商平臺和快遞業來說,其實都是好事。電商平臺可以累積銷售業績,更主要的是在拉長的促銷過程中,可以給用戶帶來考量和選擇時間;而快遞行業也可以把過度集中的快件分散在一定的時間跨度內,配送額的增加也可以提高收入,可以說是皆大歡喜的。
不過,據悉即使如此,還是有一些快遞網點不堪重負。有的快遞員覺得自己沒日沒夜地派件,沒有休息時間,更主要的是,一單賺不到幾毛錢?甚至還會因為快遞公司的考核等因素,擔心被罰款,尤其是對外賣小哥和跑腿的快遞員來說,更是如此。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怪現象,其實在一定范圍內是平臺的限制和用戶的需求之間的一種矛盾。單純地指責任何一方面都有失偏頗。當然,對于屬于網購的快遞行業來說,送件的多寡決定收入的多少,這本身也是勞動付出之后的回報。只是當快遞公司把影響自己毛利的問題轉嫁給最終的快遞員的時候,矛盾就被激化了。
有人把行業內出現的一些案例進行分析,認為有快遞員選擇了逃離,甚至還有“罷工”,其實,是快遞公司轉移矛盾的結果。有的地方出現了堆積如山的包裹,并不是分揀出現問題,而是人員的問題。事實上,快遞行業的科技創新在不斷地進步,分揀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只是因為采購的用戶群過于龐大,大量的快件的疊加,給人們帶來一種“假象”,就是堆積的增加。而短時間內的堆積隨著分揀的不斷提升,也會逐步消化。當然,對于快遞員來說,工作量提升在這個月出現幾何級延伸都是正常的,每年的“雙11”都有這樣的過程。經歷過多次“雙11”系列的快遞業也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常態。只是當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之后,快遞員是難以接受的。
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期間,全國快遞業務量預計達4.9億件,約是日常業務量的2倍。同時,今年的“雙十一”有兩個購物高峰,分別是11月1日至3日和11月11日,快遞高峰將延續到十天甚至半個月。銷售周期的拉長,對快遞企業的持久作戰能力將形成更大的考驗。
今年“雙11”的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快遞員出現了緊缺。直接原因是今年年初以來,快遞業經歷了幾次激烈的價格競爭。快遞公司總部和網點之間的利益出現了不協調,快遞價格下調的差價部分,全部由底層的快遞員來承擔,這無異于釜底抽薪,快遞員送件量雖然增加,但是收入反而下降了。就是因為快遞公司為了自己的收益,把降價爭奪市場的那部分轉嫁了自己的“毛細血管”,最終的快遞員,直接造成了快遞員的緊缺。因為快遞員覺得自己付出了足夠多的工作,快遞員單票收入如今被砍到8毛,有時運一單連3毛錢都賺不到,既然收益并沒有相應跟上,因此選擇不干了。
這也是這次出現貨物積壓的重要原因。有人認為,今年雙11最大的問題,不是電商平臺提供的商品不夠,也不是購買的人不多,而是,送貨的快遞員出現了嚴重短缺。不過,也有的快遞公司保持了原有的發展狀態,甚至在給員工的福利等方面并沒有減少,員工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自然也會干得賣勁。因此,可以預見,今年“雙11”,一邊是快遞小哥的流失,一邊是有些快遞公司放量擴招。國內雙循環會進一步刺激內需的變化,對于快遞行業來說,或許會迎來一次洗牌的機會。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