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盤的標準問題,由來已久,爭論也很大。主要焦點在于兩點:其一是采用什么規格,其二是采用幾個規格。從表面上看,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情。但更加重要的是要理解背后的邏輯,才能做到對標準的準確理解,并靈活應用于實踐。本文就說說這方面的問題。
關于托盤的標準化,ISO最早于1961年就頒布了第一個標準版本。建議采用3個尺寸:800mm*1200mm,800mm*1000mm,1000mm*1200mm,后來幾經修訂,推薦尺寸也在不斷變化。到了1988年,ISO頒布了一個國際標準《聯運通用平托盤 主要尺寸及公差》(ISO6780:1988),推薦了4個規格:1200mm*1000mm,1200mm*800mm,1219mm*1016mm,1140mm*1140mm。這一標準沿用至今,并在2003年進行修訂,增加了2個規格(表1):
表1:ISO6780:2003 洲際物料搬運平托盤 主要尺寸及公差
我國的托盤標準,最早是1982年頒布的《聯運通用平托盤 主要尺寸及公差》(GB/T 2934 :1982 ),到了1996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直接引用了ISO6780:1988標準。2007年,由吳清一教授主持修訂的版本,是第一個針對我國國情的標準,即《聯運通用平托盤 主要尺寸及公差》(GB/T 2934:2007)。在這一標準中,經過大量的調研和探討,僅保留了2個ISO的尺寸,即1200mm*1000mm和1100mm*1100mm,并建議優先采用1200mm*1000mm規格的托盤。2024年,這一標準將再次修訂(尚未批準頒布),將增加了1200mm*800mm規格尺寸。ISO的標準演變,顯然是參照了各方的現實情況及基本訴求。最早的規格,主要是考慮歐洲的實際使用情況,以1200*1000和1200*800為主,后來考慮到美國的實際情況,增加了英制48in*42in和42in*42in兩種規格,再后來,隨著日韓的加入,1100mm*1100mm和1140mm*1140mm規格。當然也考慮了國際海運集裝箱的尺寸2330mm的因素。這可以看成是國際貿易促成的結果。
標準是歷史演變的產物,反映的是歷史演變過程中人類的認知和訴求。國家內部的聯運是一回事,而在洲際聯運過程中,各國尋求一致的標準是至關重要的。從ISO的演變可以看出,標準的制定,僅僅反映出主要工業國在輸出產品時所遵循的由內而外的標準。最早是歐洲,然后是美國的加入,最后是日、韓的加入,標準隨之改變。ISO無法協調各國的利益訴求,各國又不想主動放棄習慣做法,于是,就出現了眾多的規格,甚至公制和英制混雜的現象。
但有兩點是明確的:其一是,每個國家所遵循的標準還是比較單一的,如歐洲主要是1200*1000以及1200*800,美國主要是1209*1016以及1016*1016(對應英制48*42和42*42),而日韓主要采用1100*1100以及1200*1000規格;其二,每個國家其實并沒有實現絕對的標準化。很多標準之外其他尺寸還在不斷出現和使用,并且占據很大一部分比重。
相比歐美,我國經濟起步較晚,所以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最開始基本上是以歐美標準為參考的,總體上缺乏自主性。GB/T 2934:2007之所以意義重大,就是因為我們終于明白了托盤標準制定的意義所在。即標準是為我國的國民經濟服務的,不存在為某個集團服務,也不存在單純為外國服務。大道至簡,對托盤來說,越少的規格,其適應性越高。越多的規格,只會增加混亂。我國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明確采用公制和放棄英制的戰略方針,因此,有關英制的規格,就不應該成為標準,正是基于這一點,有關英制的規格也就從一開始就排除在我國托盤標準之外。標準的制定要關注對外貿易和對內循環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訴求往往并不一致。如何協調,并不容易。因為外部的世界千變萬化,我們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國家和地區。因此,以我為主,尋求最大公約數的策略才是正確的選擇。1200*1000規格正是基于這一原則確立的。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對每個企業來說,如果產品是銷往某個固定的國家或地區,完全可以采用定制化的方式。這是標準所允許的,也是企業需要靈活掌握的。
一個具有顛覆性的思維方式是,托盤標準的制定不是要托盤去適應某種產品,而是要促進未來的產品設計去適應托盤。從這個意義上講,采用唯一的規格尺寸,是托盤標準的不二選擇。令人欣慰的是,GB/T 2934:2007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之所以還保留了1100*1100規格的托盤,可以視作為照顧日韓和東南亞等國家的基本訴求(盡管現在看起來沒有什么必要,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是完全合理的一種選擇)。但優先選擇仍然是1200*1000。
或許有人會問新修訂標準加入了1200*800的合理性問題。我個人覺得,按照GB/T 2934:2007的思路,將1200*1000建議為優先選擇,再列示幾種ISO的規格尺寸或其他規格,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是在與世界交流中一種策略。其本質是照顧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現狀和訴求,給國內企業提供參考。但在國內的循環體系應用中,則只能采用唯一的規格,就是1200*1000。否則,更多的規格只會增添管理的難度和實施成本,這與制定標準的出發點是背道而馳的。
人們在理解標準的同時,更要充分理解標準應用的場合是什么?ISO6780:2003所揭示的道理,從標題就已經非常明確,即洲際貨物流通過程中要遵循的標準。而GB/T2934:2007所關注的是聯運過程中的平托盤。既有對外交流部分,也有對內循環部分。從這一點看,兩者雖然有重合部分,但又不完全一樣。從對外交流(既有進口,也有出口)部分看,ISO為我們指引了方向,但在實際應用中,要具體到交流的是哪個國家,所以,標準引用是有區別的,并非是遵循了標準就可以了。歐洲、北美、日韓三者,其實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對內聯運部分,則屬于我們要優先采用的部分,這時要越簡單越好。不要去追究選擇1200*1000的理由,因為除了調研的結論外,還有其對國情的適應性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等一系列要考慮的因素。但無論選擇哪個規格,都會舍棄其他的選擇,而舍棄的理由都將是不充分的。真正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要引導行業統一思想,確定一個唯一的選項。在很多非流通場合下,標準推薦并非是強制的。如制造業企業內部的物流系統中,有很多是采用非標的托盤。但采用標準托盤仍然是有意義的。即在成品和原材料儲存方面,其實企業的行為是不封閉的。尤其是產品的包裝規格,更是與社會密切相關。當然,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有時非標選擇可能更加合理。我國煙草行業事實上就存在這種現象,為了適應卷煙產品,行業內制定了托盤標準,其規格尺寸與國標是不一致的。這種情況并非個例,也是合理的。
到目前為止,行業中理解托盤標準化的意義,主要是兩點:其一是在對外貿易中,能夠采用符合目標國的標準或國際上船運和汽運的要求,以完成聯運托盤在聯運過程的快速交接,提升空間利用率和減少交接的時間。這是ISO標準最初的出發點。其二是在托盤共用體系中,只有標準的托盤才能實現循環共用,否則將困難重重。我們制定托盤標準的最初目的也是如此??梢哉f,托盤標準主要是從供應鏈的角度考慮問題。
其實,托盤標準化的意義遠不止如此,其向上下延申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出供應鏈的范疇。例如,確立托盤標準,將對貨物的包裝設計乃至產品本身的設計產生指導意義。在此前的工業品生產過程中,由于缺乏對倉儲和物流重要性的理解,包裝規格往往是隨商品規格尺寸而隨意變化的。如鞋子的包裝盒,有些大型企業居然有200多種規格的包裝盒,這樣的結果是大大增加了包裝盒的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也大幅度增加。而產品本身的設計,也缺乏更多的限制,設計者很難將產品設計與包裝的規范性聯系起來。又比如,在過去的物流規劃中,常常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分析貨物包裝,從而根據包裝情況設計出托盤及裝載規則,大大增加了設計的難度和成本,也使得整個行業的非標現象非常突出,物流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如果托盤的標準化問題得到解決,不僅產品包裝問題得到了解決,就連貨架、分揀機、堆垛機、叉車的標準化也隨之解決,因為大家有了一個統一的基礎。更進一步,載貨汽車、道路、橋梁、建筑的設計也將有明確的參照物,托盤標準化,將徹底改變人類在產品設計、包裝設計、物流設計、建筑設計、道路橋梁設計方面的思維方式,從而結束長期以來的混亂局面。人類的思維,有時會受慣性思維的影響,陷入慣性思維的漩渦而不能自拔,從而失去了創新的能力。有時又會受立場的限制,或局部利益的影響,從而把自己的思路引入到歧途。有時又會因為某一個很小事情的干擾,而使自己鉆牛角尖。其實,運用第一性原理,從事情的本源出發,尋求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往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我們如何看待托盤標準化這一問題,也是如此。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