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仿真,許多供應鏈管理人士可能會覺得有些遙不可及。事實上,對于數字化時代的供應鏈管理者而言,仿真是一個我們經常要用到、且特別好用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它其實離我們并沒有那么遙遠!
在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我們可以將過去積累的大量數據進行清洗、整理放在云端,通過我們建立的仿真模型隨時讀取調用,通過機器學習等算法,推演出我們所需要結果。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過去搭建一個采購物料成本模型,通常會將成本進行拆解,分解為料、工、費、GS&A、供應商利潤等。我們會在Excel中建立一個模板,根據我們的經驗將公式與這些數字聯系在一起。當我們需要測算一個物料的采購成本時,僅需要將用料、工時、費用分攤等數據輸入到Excel表格中,就可以得出我們要模擬測算的成本。
的確,看似很簡單,但是這里面隱含了一個問題:這個憑借經驗得出來的計算公式/模型靠譜嗎,準確嗎?我們不得不劃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暫且不考慮模型設計者的經驗能力如何。由于Excel功能有限,不具備自我學習能力,模型的設計者通常只能選擇一些相對簡單的因子來建立模型,無法模擬較為復雜的外部環境。并且,為了適應外部因素的快速變化,模型的設計者通常需要不時地對模型進行調整,從而保持其有效性和準確性。假如設計者未能及時更新模板,使用者很有可能推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果。對使用者來說,這必然存在著風險。
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可以通過仿真產品輕易地解決這些問題。
但這并不等于說,仿真產品可以讓我們坐享其成,閉著眼睛干活。相反,在獲得更高精度的仿真結果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們常說,一個好的產品,離不開良好的設計和良好的運營。仿真產品同樣也不例外!
那么,什么是好的設計呢?
首先,我們需要盡可能通過產品將各種可以獲取并利用的數據抓取過來。
例如前述人工費用,我們可以實時抓取當地勞動部門統計的該行業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甚至可以抓取對標工廠的勞動力成本數據;對于原料費用,我們可以抓取國際國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行情價格來進行轉換,還可以抓取一些行業分析報告來判斷未來的價格走勢。諸如此類方法,我們不得不感謝這個數字化時代,讓我們具備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其次,讓模型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不需要通過人肉進行頻繁的調整。
尤其是那些具備多影響因子的測算模型,我們可以使用機器學習的方式建立算法模型,讓模型也能夠變得“與時俱進”。當然,并不是越復雜的算法就越準。但是越準的模型,一定是那些與實際情況越貼近的模型。
最后,好的設計,考慮了人的因素。
這在我們的往期文章《產品經理的“供應鏈思維”》中有所提及。的確,這個世界因為有人的存在,所以具備了人性和藝術性。仿真產品也需要考慮這個因素,而這恰恰就涉及到了產品的運營問題!
那么,什么又是好的產品運營呢?
第一、我們要學會接受不完美。
幾乎很少有產品一上線就能夠順風順水,完美無瑕!仿真產品上線后,最容易被質疑的就是不準的問題。為什么不準?這里面有數據的問題,有算法模型的問題,還有產品本身的問題。當然,也有人的問題。
好的運營人員,不會一味地挑戰數據不準,而是會和產品經理一起深入研究和探討其中的問題。逐個解決,各個擊破,使其日臻完善!
第二、要有運營機制。
我們都知道,數據是一切的開始,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我們還需要建立一套相應的運營機制。
以運輸成本仿真為例,會涉及到司機、油費、運輸距離、裝卸費、過路過橋費等。如何保證這些數據都是準確的?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有GPS定位,我們有行車記錄儀,但仍然并不能保證這些數據都是準的。
例如,遇到堵車,司機繞路怎么辦?倉庫吃拿卡要,索要高額裝卸費怎么辦?輪胎壞了,導致司機誤了點怎么辦?司機順路捎帶了點私活怎么辦?
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并檢查這些實際場景中存在的問題,仿真產品就會被一直質疑不準而有被棄之不用的風險。
從產品設計到產品運營,一個好的仿真產品同樣也遵循PDCA的原則:根據經驗進行仿真設計(P),拿到實際場景中使用(D),通過運營機制進行數據校驗(C),修正仿真模型(A)。
數字化時代,讓我們通過仿真輔助決策,通過運營優化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