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除了從這幾個方面要協同、要幫助和推動城市的供應鏈發展之外,另外還需要監控、監管,所以企業里面現在是在構建關于評價、評估企業進入到這些城市供應鏈里面作為試點企業,有沒有為城市的供應鏈做出發展的貢獻。
這個結構就是在搭建城市供應鏈結構體系的核心點,當然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會構建城市供應鏈,因為這是國家戰略。2012年的時候美國已經把供應鏈放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現在我們國家也是和這種方式接軌。
城市供應鏈一個是向內的,一個是向外的。
從上往下做落地,從下往上做支撐,同時在城市供應連的節點上,對外會對接到國際的城市,對內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對接到國內的其他城市,另外一個是在往城市內部走,就形成了城市配售和城市物流。
下面是沿用剛才對物流園區的分類監控,分了不同類型的物流園區,有外向型的,這四個分類比較傳統。每一個園區的定位有區別,怎么樣把園區和供應鏈結合。其中一個核心是供應鏈物流的服務模式,把企業里面所需要的供應鏈的模式做一個分解,像一些JMI,milk run的多一些,和城市的物流園區對接。自然就形成了怎么樣通過城市的物流園區為企業供應鏈和城市供應鏈做支持。
其他的類型,供應鏈金融,信息技術,以及其他的服務功能,分別在物流園區再對接。我們就可以相對完整的把一個城市供應鏈所需要的服務細分,和城市的物流設施進行了關聯,這就是我們在討論城市供應鏈的物流園區怎么對接的矩陣。其他的還有很多細節的模型和方法,這只是其中一個類型。
這個是靜態的,因為一個是倉儲,一個是園區。
城市配送場景的演變
再看一下動態的。我們對于城市配送也做了很長時間的梳理,看城市配送是怎么發展和演變的,我們這里列舉了幾個類型:
看看在城市配送里面分了哪些角色,主要有這些,當然有后面的供應商,還有倉庫,倉庫分兩類,一類是實體倉庫,還有一類是電商的內容中心。再往下是專業市場,各種生鮮冷鏈的專業市場,還有農產品的,水果類的。到后面是門店,門店也可以分成是醫藥的,電商的,商超的等等,可以再往下分類。再到消費者,我們在分析第一個階段,大概可以分析到2005年之前,2005年前后和從自由到更自由。
什么是自由?因為這個階段還是屬于點對點的運輸,基本上沒有管控,憑借著商家,憑借著供應商的倉庫,直接可以到門店,到更自由了,這個時間點電商開始發展得比較迅速。所以說是有電商進入到了城市配送里面,會顯得更加的自由。當然這表示從自由到更自由,沒有更多的管控,沒有更多的調度。
第二個階段,分類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是找到了一些特征,根據這些特征分類。所以第二個階段是到消費者端產生的自提柜,產生了服務站。因為電商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城市貨物的需求,這里面可以看一下,在中間倉庫到門店之間,已經開始了從集配和共配的配送方式,逐漸的融入到體系里面,集配和混配會出現在這個場景,是從相對混亂的場景到了集中到分散,這樣相對有序的環境。
第三個階段,逐漸的在集中與分散之后,這里涉及到了資源的利用和整合,結合現在的,包括互聯網,包括其他的技術手段,可以讓資源從閑置到合理的調度,但是這個合理的調度,未來肯定是還要結合智能化的。現在我們看來,智能調度沒有很好的利用到這個場景里面來。
城市配送的未來場景
這三個階段之后,再看看對未來場景的設想。雖然是設想,但是逐漸在做一些演變,包括政府的,包括企業,也包括新的技術的引入。這個場景是我們剛才分類的整體場景,這里隨著城市配送受到了幾個方面的影響:一個是市場用戶的需求的轉變,另外一個是城市的管控。兩方面的因素影響了城市配送的模式。
一邊是用戶,用戶的需求更加的個性化,訂單會更加的碎片,這和技術手段是相關的。電商,新零售,全渠道都影響到了用戶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出需求,并且形成訂單,而且需求要更高效的接觸到訂單,這樣帶來了后端的物流、制造、銷售的變化。
所以第一個方面是對于用戶往下的對市場的影響,這一邊是城市總控。作為政府,他也希望在城市里面做到綠色環保,對于民生做到更好的支持,交通里面的資源更多了,各種流動的車輛類型也越來越多,對交通的管控也做到更好。
兩個方面,對于場景的影響來看一下。對于參與到城市配送中的角色要做到怎么樣?下面是一個基礎化的轉變,做到數字化、標準化,智能化。現在在城市供應鏈里面也用到了標準化托盤,包括一些追溯的設備,都在植入到這個場景里。
再往上看,下面是基礎環境,上面是運作環境,最終要做到的是敏捷化、柔性化、協同化,這是對于未來城市配送場景的分析結果。
現在是從城市供應鏈的角度,來導向城市里面設施的布局,設施功能的轉變,以及流動中的城市配送,城市物流結合,整體看城市供應鏈的發展方向。
今天的分享可以把城市供應鏈的概念做了解,因為是一個新的事物,里面也存在很多可以探討的空間,這也是我們未來要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