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一個背景當中我們未來的投資方向也可能發生變化。過去我們是大規模的投入于我們的實體基礎設施,我們的鐵路、公路、航空、碼頭、機場,但是未來對于我們知識資產的投資將會更多。OECD國家調查表明,發達國家已經有50%的投資投向基于知識的資產,比如我們的數據庫、軟件、人力技能、組織結構、知識產權、業務流程,通過這些流程可以推動我們的產業升級。
線上線下結合提升物流業態
我們在未來的升級模式上,包括數字化和物流模式上有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這是德國工業4.0和智能服務世界提出的框架。未來如果讓我們實現智能的服務,怎么樣實現?那就是通過數字化的基礎設施,結合我們數字化的商業模式再結合我們實際的物理基礎設施,這樣配套來實現我們整個業態的改造提升。什么是我們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就是我們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地理信息系統、APP。然后再結合我們的商業模式,比如我們的平臺、生態體系。這種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加上數字化的商業模式,再結合我們實體的物流設施和物流服務,使我們線上線下提供一個完美的結合,推動我們的智能服務世界。
提升改善物流競爭力
中國物流業就是要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和發展的。目前中國物流業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鐵路、公路、水運的貨運量排全球第一,我們的快遞量目前也排全球第一,而且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物流基礎設施。我們的高速鐵路、高速航道的里程都是排在全球第一。所以我們中國物流業有很好的基礎。但是如果從全球來看,特別在國際物流來看,在國際競爭力來看我們的能力是領先于發展中國家,但是是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從基礎設施、通關效率、物流能力、即時性、跟蹤性來看我們在全球排28位,德國排第一。
如果我們從物流的連接能力,我們中國的物流連接能力,這個連接能力包括物流、人流、商流、信息流,這個連接能力來看德國是排第一的,第二個地區是中國香港,排在第三是美國,我們中國的連接能力僅相當于德國的二分之一。所以從中國的未來發展來看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物流能力,包括改善我們的連接能力,它的空間還是非常巨大的。
物流業發展相對滯后
物流業的發展不光是一些績效方面,其實從我們物流業發展存在問題來看,我認為我們中國物流業存在非常多的問題。這里面列舉了將近二十個問題,大家經常談到我們的物流費用占我們GDP比值非常高。為什么?我認為這是有一系列的原因,首先是我們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我們的綜合運輸體系、物流服務體系、市場體系、流通體系、供應鏈體系、標準體系還很不完善。第二我們的產業布局、產業協同、產業集聚還有待優化,我們的物流企業,我們的企業物流,包括我們的管理、技術裝備、信息化、人力資源都有待提升。還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政策存在很多束縛我們物流業發展和我們物流業要改善的空間,包括我們的空間,還有自然地理。
我們經常談創新驅動,我可以這么說,我們中國的物流業到現在為止并沒有進入到創新引領的階段,我們存在大量的小散亂的惡性競爭的情況,大家通過價格的惡性競爭而不是通過品質、商業模式、價值創造來服務。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物流業目前來看其實是滯后于我們整個中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進程。
正是因為這個所以物流業占我們整個國民經濟的地位是我們的痛點,也是我們的難點,但是也是我們的戰略經驗,這也是為什么物流業在我們國內的地位顯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將成為全球物流樞紐
著眼于未來,我認為中國物流業發展具有極其廣闊的前景。這是2060的世界經濟格局,OECD發布的報告。從2030年來看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中國的GDP會在全球占到28%,到2060年中國依然還是28%,排在全球第一。到2030年排在第二的是美國,第三的是印度。到2060年的時候中國會排第一,但是印度排第二。所以全球的經濟中心將會向中國、印度,向亞太轉移,中國毫無疑問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最具魅力的物流市場。
另外就是我們的消費結構,我們的收入結構,我們的人口結構的變化會推動我們整個產業的變化。2009年全球的中產階級是19億人,到2030年全球的中產階級將會達到49億人,中國將會貢獻幾億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就是人均一天可支配收入是10美元到100美元,到2030年90后、80后、00后將會登上歷史舞臺,有人說80后是跟國際接軌的,90后是跟火星對話的,00后對我們的產品、消費提出要求,所以我們整個的產品結構、消費結構、服務結構會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
到2030年我們中國會成為全球的貿易中心,過去是美國連接世界,世界連接美國,到2030年中國和美國、中國和日本、中國和德國、中國和印度、中國和韓國這五個國家的雙邊貿易關系將會排全球的前五位。所以中國毫無疑問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物流的國家,中國毫無疑問也會成為全球的物流樞紐。
從基礎設施、信息網絡、企業的運營調度三方面構建國家物流體系。
從未來物流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我們要掌握十二個趨勢,這十二個趨勢就是向下、向西、向外、O2O、移動化、平臺化、供應鏈化、生態化,包括我們的安全、綠色和高科技化這十二個趨勢會對我們物流業的發展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這樣的一些趨勢下,在我們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的浪潮下,在我們存在的問題下。我認為中國21世紀的物流業應該最少有三大戰略任務,一個是要構建我們國家物流系統,第二個是打造全球物流體系,第三個就是推動我們物流現代化。
這個國家物流系統就是我們打造一個強大、智能、綠色的國家物流系統,因為我們中國目前已經是物流資源大國,物流資源其實是非常豐富的,但是這些物流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互聯互通,沒有很好的大部分的思維協同,更難說大部分的個性化定制。所以我認為未來物流業的建設,國家物流系統建設需要幾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就是我們物流基礎設施層面,我們從干線、支線、倉配、末端、物流園區,各級物流節點進行連接和建設,這個任務在我們工業化任務其實并沒有完成。
第二個就是我們信息網絡建設,我們要通過各種信息樞紐形成節點,包括我們用大量的信息網絡技術,特別是我們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包括我們的地理位置系統,包括我們的信息調度、監控運營系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1974年生于浙江嵊州,1993年7月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4月獲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5月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先后工作于社會發展研究部、產業經濟研究部,從事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社會政策研究。2010年3月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出版了《邁向物流強國----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 、《物流經濟分析》、《中國醫藥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國與全球資源治理》 等著作 。代表性論文有《物流強國的總體戰略設計》 、《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思路》 ,《中國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問題》 ,《構建面向未來的國家物流系統》 ,《新時期深化鐵路體制改革思路》《促進中國制造業質量提升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