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隨著我國城市、制造業和商貿業的快速發展,物流作為國民經濟的動脈,是連接國民經濟各個部分的紐帶,已經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物流園建設成了區域物流提升振興產業與經濟發展的熱點,伴隨物流園區發展,發展中產生的問題與未來發展規劃也成為行業內討論的熱點。近日,多位業內專家接受現代物流報獨家專訪,對物流園區的未來發展方向表達自己的觀點。
物流園區的布局要基于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思維做規劃河北科技大學MEM中心主任、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物聯網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蔣佳在接受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物流行業經歷多年發展,外在表現變化很大,對國民經濟體系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顯著提升,但內涵的質量和結構等方面距高質量發展要求和先進國家水平差距依然較大。基于物流業發展情況,對物流園區發展有如下思考:國內物流園區發展經歷了初期自發性、基礎專業化、區域規劃性、綜合規劃性等四個階段,逐步走向管理規范化、技術現代化。物流園區的發展布局要基于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思維做規劃。現階段,物流園區選址的產業鏈供應鏈系統性思維淡、契合度低,園區部分規劃設計公司物流基礎薄弱,園區規劃設計專業化和融合程度存在不足,使得許多物流園區缺乏專業化、系統化與產業之間的銜接,地域分布缺乏合理性。許多園區存在戰略目標、管理目標不明晰,對于園區發展總目標、物流項目分目標認知模糊;需求分析不專業,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沒有得到良好的劃分與重視;規劃專業深度不夠,行業前瞻性不足;專業針對性不足,設計方案偏泛泛。物流園區早期形成的野蠻生長慣性帶來的影響短時間內難以消弭。物流園區現階段發展目標逐漸明確,政策逐漸系統化,環境條件約束力越來越強,物流園區逐漸步入社會化發展,物流社會化思維的落地需要政府主導和國家隊支撐。2022年,我國首個五年物流規劃《“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再次明確物流業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地位,物流園區發展應當主動出擊,積極適應并主導產業的發展,對園區發展準確定位,為產業提供定制化服務。物流應用的場景越來越復雜,逐漸從單一物流問題解決轉向系統化物流目標實現,物流在相關產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企業逐漸重視物流的同時,物流也應主動以“物流+”的概念向產業深度滲透,依托物流先導性發展,將通道經濟轉化為產業經濟,引發區域產業結構優化。一個成熟完備的物流園,應當具備管理水平的成熟與技術能力的成熟。管理方面要實現科學規劃、規模設計、人才配備,配合以國家政策及業態設計;技術方面要實現技術與管理目標配套,對技術作合理安排。現階段,民眾、專業人士及政府相關部門對于物流園區的認知程度也成為制約園區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國家對物流行業宣傳予以大力支持,推動廣大群體對于物流這一概念的認知與理解,推動物流體系化建設,推動物流標準化落地,推動物貿一體化、物產一體化發展。真正實現以物促貿,以貿強物。下一步,國家將大力推廣ESG評價體系,這一高質量發展戰略將提升園區的生存建設標準,物流園區需依據此評價體系對未來發展規劃做出新的調整。
北京中物匯成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徐計增認為,物流和園區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物流是經濟的晴雨表,提振經濟物流必不可少,近年來,物流在國民經濟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現階段物流的運行方式是“通道+樞紐+網絡”,先有流后有物,物流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引導作用體現在先建通道,國家布局的新興產業要在物流大通道布局。
物流園區是物流資源和物流要素聚集的場景。物流資源有產業資源、政府資源、企業資源。物流要素的聚集不光是企業集聚,更是服務的集聚、政策的集聚,包括工商、稅務、海關等。
早期物流園只是貨物的集聚,并沒有產業集聚和企業集聚,物流園發展的初衷也是解決汽車停靠、貨物堆放問題。具有典型代表的是傳化公路港,主要解決兩大問題——信息發布和車輛停靠。在當時信息化程度比較低,適用小的信息中心(類似集市一樣的信息大廳),車找貨、貨找車。物流園區發展到現在,受移動互聯網的影響,這種生存模式已經被取代了。
物流園區是承載多種物流活動的場所,將貨物、車輛、企業集聚于此,承擔轉運功能,并為生產、商貿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技術服務和孵化服務,圍繞入駐企業的訴求進行培訓,為入駐企業辦理一些工商稅務手續,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提供一些快件、記賬服務等。物流園區發展應逐步走向網絡化、綠色化、規模化、智慧化、產業化。
標準化是推動物流園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物流與供應鏈專家徐文靜在談到現階段物流園區發展情況時說,現階段,有許多物流園區處于空置狀態,缺乏專業的園區運營管理團隊,從市場的角度看,這一問題值得探究。他表示,運營管理物流園區有三個必要條件:一是要有專業的運營管理團隊,二是要有一套可行的運營管理標準體系,三是要實現信息化或數字化,物流園區想要真正發展需要集成化的管理模式配合智慧化的手段。
制造業企業及商貿型企業進入外地擴張市場時,需要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提供服務,物流園區運營公司銷售人員大多只懂得倉庫銷售,不能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倉配一體化服務,如果能有專業的園區運營管理公司介入,以專業的倉儲配送標準為基準,專業化分工合作為前提,打通供應鏈鏈條,采用集成化管理,在供應鏈各環節植入標準化思維,提高物流運行效率同時縮短物流園區投資回報周期。一般協同化的前提是信息化,信息化前提是標準化。
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加快物流樞紐資源整合建設,構建國際國內物流大通道,加快物流樞紐建設互聯成網,促進國家物流樞紐協同建設、高效聯動。國內規劃物流園區的建設依托物流網絡,但部分物流園布局與交通運輸物流網絡沒有必然聯系,許多園區以“孤島”身份孤軍奮戰。同樣,園區與周邊產業聯系度很低,很難為所在地產業做出重要貢獻,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我們園區工作的努力方向。
在談到物流園區智慧化發展時,徐文靜介紹道:“園區的智慧化和倉儲智慧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搭建園區數字化平臺,不僅要從倉儲數字化入手,更重要的是構建物流園區數字化管理模式,其次是與倉儲等智能設備數據結合,并沿此方向長久發展。園區在投入數字化發展經費的同時,也要注意緊抓信息化實現供應鏈金融發展道路。同樣,園區數字化發展之路要以標準化為前提。”
他表示,中國物流園區仍需要廣大物流從業人員不懈努力,要抱有積極的態度、發展的眼光看中國物流園區的成長與發展。
物流園區應注重數智化發展與網絡建設
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儲雪儉介紹道,物流園區早期發展傳化公路港為代表的以貨物和車輛運力為主的儲運行政園區,以及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代表的倉庫集中、周邊以工廠和市場為主的倉儲類型園區,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前店后廠”及多種配套服務,并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呈現出一體化發展。現階段,物流園區呈現出產業鏈生態發展趨勢,以產業集聚為趨勢,工業性質更加明顯,產業基礎更加豐富。
物流園區智慧化發展階段較快,許多儲運公司從自身信息管理系統出發,逐步演繹層位平臺型系統,建立云上服務平臺,打造數智化服務體系、區塊鏈等平臺性技術應用越來越普及。在國內,自動分揀打包等物流裝備應用普及程度高,軟件建設更需要引起行業關注。單證、電子倉單等出現為數字化系統建設提供了良好基礎。國內眾多物流公司、園區十分重視中臺建設,物流大模型的應用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現階段,國內物流園區數智化發展參差不齊。以中國物流集團為代表的央國企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做了許多嘗試,制作了面向數字化、產業化等多種系統,給行業帶來良好范本。以中石化為代表的化工企業,通過重構供應鏈物流服務,以數字化轉型與生產等環節對接,建立平臺安全管控機制,打通供應鏈各環節鏈條,提升運輸效率。物流“小平快”發展影響下,單純靠人工對貨物流轉進行調度將會越來越困難。
國內物流園區分布重復性高,對于交通樞紐網絡利用程度低,示范物流園區首先要在網絡建設上達到統一,其中包括樞紐網絡建立以及天網等數據網絡建設,以示范園區聯通打破物流通道堵點,帶動區域整體發展。物流園區要做好融合性、協調性發展,以發展質量提振增效,同時也要注意多種運輸方式的結合。
未來,物流園區要加強與交通樞紐網絡的緊密結合,集中在產業成網方向發力,注重供應鏈金融作用。同時,物流安全、信息安全等問題也應增加關注。
相關鏈接
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調查報告 (六)
為全面掌握我國物流園區建設運營情況,及時發現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分析研判未來趨勢,推動物流園區高質量發展,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在2006年以來五次調查的基礎上,于2022年組織開展了第六次全國物流園區(基地)調查。節選部分調查結果如下:
(一)全國物流園區總數達2553家,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經核實,全國符合本次調查基本條件的各類物流園區共計2553家,比2018年第五次調查的1638家增長55.9%。4年間,我國物流園區總數年均增長11.7%,增速總體上保持較快態勢。
(二)運營園區數量超過1900家,東部地區超八成園區已投入運營
在列入本次調查的2553家園區中,處于運營狀態(園區已開展物流業務)的1906家,占74.6%;處于在建狀態(園區開工建設但未開業運營)的395家,占15.5%;處于規劃狀態(園區已開展可行性研究但尚未開工建設)的252家,占9.9%。
從區域分布來看,四大經濟區域運營園區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東部地區運營園區占比從2018年調查的75.7%提升至2022年的84.1%,提升了8.4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東北地區運營園區占比分別為68.0%和77.8%,均提升了6.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運營園區占比提升3.6個百分點至69.0%。
(三)江蘇、山東、廣東物流園區總數居前,中部地區園區數量增長較快
調查結果顯示,物流園區規劃布局與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東部地區物流需求較為旺盛,物流園區總數和運營園區數量前三名分別為江蘇、山東和廣東,均地處東部。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物流園區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園區總數分別排在第四、第六和第七。東北地區物流園區建設相對平穩,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
(四)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規模效應顯現,平均運營園區數量高于非承載城市
《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發改經貿〔2018〕1886號)依據區域經濟總量、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聯通度和人口分布等,選擇127個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城市作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調查顯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物流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顯著提升。在全國1906個已運營的物流園區中,有1145個分布在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平均每個城市運營園區數量為9.1個;有761個分布在非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平均每個城市運營園區數量為3.3個。
(五)67.3%的園區周邊5公里內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4.2%的園區引入鐵路專用線
調查結果顯示,在建和運營的物流園區中,周邊5公里內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比達到67.3%。其中,48.2%的園區緊鄰1條高速公路,15.3%的園區緊鄰2條高速公路,3.8%的園區緊鄰3條及以上高速公路。
在規劃政策的引導下,交通物流設施融合取得積極成效。調查結果顯示,在建和運營的物流園區中,24.2%的園區引入鐵路專用線,45.6%的園區內部或周邊5公里內建有鐵路物流基地(貨場)、港口碼頭或機場等貨運樞紐。其中,34.5%的園區內部或周邊建有鐵路貨物基地(貨場),13.7%的園區內部或周邊建有港口碼頭,5.9%的園區緊鄰機場。
(六)物流園區功能類型以綜合服務型居多,商貿服務型園區占比提升較快
《物流園區分類與規劃基本要求》(GB/T21334-2017)按照園區依托的物流資源和市場需求特征,根據服務對象和功能,將園區分為貨運服務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口岸服務型和綜合服務型等5類。調查結果顯示,綜合服務型園區占比從2018年調查的60.6%下降至55.1%。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消費的剛性需求,帶動了電商、冷鏈、醫藥、農產品等商貿服務型物流園區發展,商貿服務型園區占比從2018年調查的17.1%上升至23.8%,提升了6.7個百分點。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