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鄉村物流,一直以來是物流行業的難點。近日,交通運輸部等九部門發文:要求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人民日報也發表文章:發展共同配送,夯實快遞進村。共配,能否讓鄉村物流走出困境?鄉村物流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跳出物流做物流呢?
一、鄉村物流困境猶存
鄉村物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大的方面說,鄉村物流體系的建設,關系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系到城鄉一體化建設,更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從小的方面說,鄉村物流是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的重要保障,對于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至關重要。
大力發展鄉村物流,不僅能夠降低農村的生活成本和農業的交易成本,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能促進新型農民的形成、城鄉差別的縮小,促進農村地區社會分工的深化和農業的規模化生產,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升級。
其實,鄉村物流的重頭戲,是農村生產資料供應物流和農產品上行物流,鄉村物流的健全有利于降低生產資料的采購成本,有利于抑制農業生產資料的不合理漲價,有利于保證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
然而,鄉村快遞物流的形勢不容樂觀,就目前來說,是最不完善的一部分,依然存在制約“三農”發展的鄉村物流短板。從總體上來看,鄉村物流體系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物流運營環節和階段眾多,單位產品物流成本高、生鮮農產品損耗比重高、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更為充分和及時的滿足。
從理論上說,我國目前的經濟體制仍是城鄉二元結構,這種結構導致在物流行業形成了較為發達的城市物流和較為落后的鄉村物流;小規模與分散化的農戶經營,對鄉村物流規模化與標準化運作產生了客觀限制;農產品多批次、多頻次、季節性、多樣化、差異性等特點,使農產品上行物流體系不成熟。
農村地廣人稀,農民居住分散,中西部地區地形崎嶇,道路簡陋,物流的需求和供給較為分散,導致鄉村物流運輸、倉儲、包裝、搬運、配送等環節缺乏系統性、高效性、及時性,不具備成本優勢。
時至今日,農產品物流問題依然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瓶頸,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消費這個鏈條中,物流運輸環節的不足,導致這個鏈條變得脆弱,從而導致農業生產成本較高、農產品損耗嚴重等問題,抬高了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農村居民生活資料相關產品的價格。
具體到快遞上,就是速度慢,服務差,個別地方還有二次收費,城市熟悉的場景,在鄉鎮卻不太一樣。有些人取快遞得走幾公里路,有些取件還要交“保管費”,導致貨物量不多,運營成本卻很高,使打通農村最后一公里還停留在喊口號階段。
二、布局共配抒解痛點
找出鄉村物流痛點,補齊鄉村物流短板,勢在必行。在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中,村一級是重要突破點,如何解決服務提升與高成本之間的問題,是個難題。
共享經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興經濟形態,首先在出行、住宿等消費領域取得突破。共享經濟正在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共享經濟的“觸角”也應該并且必須延伸到物流場景中去。
解決鄉村物流的瓶頸,共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實質是進行資源優化整合。共同配送,即通過多個參與方之間的合作,將不同來源、不同目的地的快遞包裹進行集中配送。共配的本質,是“共享”,是降低和平衡網點成本的一種集約化運營模式。
快遞是鄉村物流的重要賽道,它的共配之路,對鄉村物流的發展是重要的啟示。數據顯示,目前國內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中,已經有近一半區域探索了不同形式的快遞共配模式。通過將不同快遞企業的快件進行集中配送,打通了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釋放出農村電商的強勁動力。有效降低了快件運輸成本,讓快遞進村更順暢,農產品上行更有力。
例如山東禹城市交投集團牽頭,整合中通、申通等5家快遞公司組建了共同配送網絡,在縣城分揀好,由“客貨分離”班車送到鄉鎮,再由鎮里的小公交運送至鄉村超市內辟出的服務點,形成了縣級分揀、鎮級中轉、村級收發的農村寄遞物流共配體系。
如果各家快遞企業“各自為戰”,單量小、成本高,服務站點少,難以實現“村村達”,共同配送實現了多個參與方之間的資源整合和優化,使其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時效和更優服務在行政村實現運營。
在共配模式之下,物流公司可以共享配送車輛、倉儲設施,從而降低物流成本,還能通過集中配送和路線優化,縮短配送時間,提升服務質量,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種共同配送發展模式。
共配模式,關鍵在“共”,共享資源和網絡,然而,不僅是“共”,更是“跨界融合”,物流公司與電商平臺、農業合作社等融合,通過共同配送農產品,降低物流成本。這在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大有用武之地。共配,其實就是一種創新,對社會綜合效益是有好處的,至少能夠攤薄成本。
前段時間,新疆集運成為熱點,其本質就是共配;京東物流攜手多家專業合作社,在大閘蟹產地附近設置近200個攬收點位、投入近千名快遞員攬收作業,通過資源整合、合作協同,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從而使不同的服務形態傳遞出同樣的理念。
共配,方便了民眾網上購物,也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把遠距離取貨的煩惱變成了“家門口”寄遞的幸福。不少優秀企業紛紛將農村物流作為寄予厚望的延伸業務,試圖開啟一片新天地,菜鳥推出“菜鳥鄉村”業務,計劃三年內與本地化的物流合作伙伴一道,共同建設成為覆蓋中國廣大縣域及農村地區的平臺型綜合服務網絡。
國家政策對鄉村物流共配持支持態度:2023年9月,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對外發布《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計劃從完善縣域商業網絡設施和業態、發展農村物流共同配送為著力點;近日,九部門印發意見:推廣農村客運車輛代運郵件快件,力爭到2027年,具備條件的縣級行政區實現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全覆蓋;推動將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納入到政府工作目標或鄉村振興相關規劃,有的縣市,設立“快遞下鄉”專項資金,對快遞共配下鄉進行“真金白銀”補貼。
要求加強郵政、供銷、電商、快遞、益農信息社等資源協作,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和配送渠道,補齊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短板,服務共享,實現“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加強農村物流資源整合,鼓勵郵政、供銷、快遞、商貿流通等主體市場化合作,整合各類物流資源,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降低物流成本,深化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融合,推進農村物流高質量發展,農村物流統倉共配+客貨兼容,助力鄉村振興。
充分發揮農村客運網絡覆蓋廣、通達深的優勢,引導城鄉客運企業、公交企業依托城鄉客運線路布局,積極開通由縣城至各鎮村、鄉鎮至建制村的農村客貨郵合作線路,拓展“農村客貨郵+”。結合本地產業優勢,引導企業積極發展“農村客貨郵+”電商、旅游、農業等模式。
城市配送與農村配送由于批量的不同,表現形式截然不同,城市配送越來越體現專業化、外賣、快遞、電商、醫藥....體現出不同的專業領域,而農村配送不同,由于批量小、頻率低、路途長就需要不同業態進行共配。
物流的共配與融合發展,不僅面臨機遇,還面臨挑戰:上年末的“雅安事件”,更早的“吳江共配”的暴雷,都說明共配并非一帆風順。
以“客貨郵融合”業務為例,即便有政策紅利加身,各省大力支持,但其依舊依賴補貼運行,自我造血能力欠缺。
快遞競爭進入價值服務階段,各家快遞在服務質量與要求上參差不齊,共配難以做到單一品牌高質量服務的獨立性,各企業對業務量有更多追求,共配亦無法權衡。
有行業專家就認為:共配最大的問題是“抹殺個性”:當快遞升級做產品分層時,如果底層仍在做共配,產品品牌力就被同質化。
各物流公司、各融合單位,其信息系統和技術標準不盡相同,在共同配送過程中,如何以信息共享優化物流調度成為一大難題。還有,鄉村物流模式具有強烈的季節性特征,波峰比較明顯,如何處理高峰期的物流需求、提高配送效率和準確性,成為共同配送面臨的重要挑戰。
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各種共配集約方式都需要根據當地不同的商貿貨源結構來制定方案,要兼顧各方利潤是一件很棘手的問題。
因此,出現了“不共配很多網點難以為繼,共配又面臨很多不確定性”,似乎成為雞肋。其實,“城市共配”,優劣不好說,但鄉村物流,共配是較好的出路,在農村、偏遠快遞配送上,各家總部總體還是持支持態度的,在城市中明顯水土不服的共配,或許在鄉村卻能如魚得水。
只要秉承真正把物流價值帶給農村、農民的思路,我們相信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兼具環境友好、資源共享、成本節約和服務提升優勢的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在廣大農村擁有廣闊發展空間。總結共同配送成熟模式,將其作為重點支持方向,加快在中西部偏遠地區推廣落地。
三、跳出物流反哺物流
鄉村物流,不僅僅是我們印象中所謂的快遞,那只是農村物流的一小部分,鄉村物流,簡單來說就是在農村范圍內產生的物流活動,農村作為發貨地,或是接收地,主要包含農業的生產資料供給、農民日常的日用工業品需求、農產品的對外流通等三個方面。
而三級鄉村物流體系的建設,只是整個農業產業供應鏈的一個環節,不能夠把三級物流體系的建設作為一個終極抓手去做,而是要通過三級物流體系的建設,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農業產業供應鏈。
建設三級鄉村物流體系,首先在物流建設理念上要轉變觀念,要走出物流做物流,鄉村物流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單打獨斗,只有跳出物流做物流,通過各方努力,才能徹底地擺脫困境,如果只靠物流業單打獨斗,免不了要走“政策來時一窩蜂,過后一地雞毛”的老路,要讓鄉村物流,來得了,待得住。
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需要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
不局限于物流本身求發展,而是從電商角度促進物流的發展,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缺乏在資源整合和共享層面的統籌規劃,導致資源形成與利用效率不高。相關部門需積極制訂專項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設計運營模式、建立運行機制,整合現有農村物流電商資源,做好農村地區電商物流節點功能與布局規劃。
推進電子商務,反哺物流發展,隨著農村電商市場,尤其直播電商等商業帶動,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發展很快,優化協同發展體系,強化農村寄遞物流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
從農產品全產業鏈整合出發,考慮生鮮農產品易損耗、易腐爛的特點,以市場化方式建立農村電子商務物流解決方案,解決“最初一公里”難題。火爆的陽澄湖大閘蟹,讓人們見證了電商的力量,也見證了大閘蟹產地直發產業鏈的背后的物流力量。
京東、順豐為首的產業帶物流建設,就是電商、產業與物流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物流短板的解決,促進了農村電商的發展,而電商的發展,同時也反哺快遞物流的發展。
提高農村消費,助力物流發展,鄉鎮物流撤并網點的主要原因,是件少虧損,而件少,固然與鄉村人數有關,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消費上不去,沒有釋放出巨量的消費需求。
農民收入增速已連續11年快于城鎮居民,培養農村消費有基礎條件。新零售下的商業變革,消費升級,將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可以形成一個大的農村物流市場,提高農民電商消費便利度,推動農村消費提速、挖掘縣鄉消費潛力。
快遞物流不暢,已經成為制約農村消費提速的障礙。物流體系是農村消費的重要保障,解決農村物流成本與服務之間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農村消費水平。
從消費角度說,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鄉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只有農產品上行通道暢通,農民手里才能有錢,才能提高消費,才能促進工業品下鄉。
農村物流承接工業品下行,也承接農產品上行,關系著農村消費者的“錢袋子”和城市消費者的“菜籃子”。要從整體上優化農村物流的供應主體,打通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全部環節,打造適用本區域行業產業特色的農村物流運作模式。
總之,提高消費需要補足鄉村物流短板、而物流的發展,促進了農產品的上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的消費能力,同時也便利地網上購物,總體上推動農村消費升級。農村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著轉變,鄉村物流市場潛力無限。
加強基礎設施,促進物流發展。農村物流發展緩慢的深層原因還在于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這里的基礎設施,既包括交通等硬件設施,也包括物流主體發育、物流公共服務平臺等軟件內容。
這里的基礎設施,還包括通訊設施,農村上網購物的方便,物流信息化的實施,都與農村通訊設施的提高有很大關系。
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要形成與物流相配套的道路、倉儲、運輸設施,要形成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體系。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