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叉車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建國開始到1978年,是中國叉車業的起源階段。
其標志性事件有:1953年上海生產了首臺非機動搬運車;在1958年的大躍進中,沈陽電工機器廠研制了仿蘇的1.5噸電動平衡重式叉車;大連叉車總廠(原大連鍛造廠)研制了首臺5噸的由解放汽車改裝的內燃平衡重式叉車;上世紀60年代后,上海交通裝卸機器廠研制了首臺3噸內燃平衡重式叉車;山西機器廠研制出了首臺1噸平衡重式汽油叉車。這些成果,點燃了中國叉車行業的星星之火。
第二階段,1978~2000年,是中國叉車行業規范和發展的階段。
這一階段全國的叉車產量在1萬~3萬臺之間,也有少量的出口。2000年,出口0.48億美元,進口0.92億美元,逆差大約0.44億美元。這是我國叉車行業向國外同行學習和叉車制造技術飛躍發展的時期,也是大量人才成長的時期,為今后叉車行業厚積薄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性事件有:
一是,原機械部工程農機司在國家層面上實施了行業歸口管理;在技術管理方面,由原機械部起重所內部成立叉車設計研究室,作為全國叉車技術開發歸口部門;在質量管理方面,成立了原機械部工程機械軍用改裝車試驗場,并在試驗場內成立了叉車檢測研究室,作為叉車產品質量和試驗檢測的歸口部門;在學術研究方面,由原機械部直屬的寶雞叉車廠設立的《叉車技術》雜志編輯部,成為叉車行業唯一的內部學術刊物;在標準制定方面,由原機械部統一領導,叉車行業由起重所牽頭,參考原蘇聯和國內汽車行業的標準,凝聚行業集體智慧,首次編制了三個標準:JB2390-1978《0.5-10噸平衡重式叉車 基本參數》、JB2391-1978《0.5-10噸平衡重式叉車技術條件》、JB3300-1983《0.5-10噸平衡重式叉車試驗方法》(目前這三個標準已進行了三次修訂,但仍在使用)。
二是,根據以上三個標準,在原機械部的領導下,由起重所叉車設計室牽頭,組織行業進行了第一次叉車統型設計,繪制了1噸、2噸、3噸、5噸四個噸位級的平衡重式叉車的統圖并發布推廣,為在全國實現規范化配套奠定了技術基礎。
三是,2000年叉車列入了國家生產許可證管理目錄。
四是,在原機械部的領導下,由試驗場牽頭,在1983年和1989年進行了兩次全國內燃叉車行業的集中考核,評出了杭叉CPC30(3噸)和原北京叉車總廠的CPCD10(1噸)型叉車為國家優質產品,另有5個企業的相關產品獲得了部優產品。通過行評,查找問題并不斷改進,整個叉車行業的產品質量有了大幅提高。
五是,在原機械部的領導下,開始技術引進,1981年北京叉車總廠、大連叉車總廠引進了三菱技術;1985年安徽合力、寶雞叉車引進了TCM 技術。
六是,主要零部件配套,1987年上鋼三廠專門為叉車行業開模并軋制了14號、16號門架C形異型鋼。根據日本技術,叉車行業的門架型鋼由CC型改為焊接的CJ型;為了提高3噸叉車的動力性,應杭叉的要求,新昌發動機總廠首先將485擴缸為490發動機,此款發動機現在已成為國內3噸叉車主要的配套機型;按照日本TCM技術,由中南傳動廠開發了傳動系統剛性連接的結構;同時,浮動蹄式制動器、懸掛式V法鑄造的配重在行業上逐漸推廣使用。
此外,在這一時期,16家叉車企業在鎮江成立了中聯叉車公司,后來成員發展到17家,中聯叉車公司的生產量約占全國叉車年產量的80%左右。
第三階段,2001年到現在,是中國叉車高速發展的階段。
主要代表性事件有:
一是,2000年后,受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影響,國內出現了國企改制浪潮,其中改制最成功的是浙江杭叉股份公司,其產量由改制前的0.24萬臺左右,增長到了現在的近7萬臺。這一時期,大量的民營企業進入到了叉車行業,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叉車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二是,2002年10月,由試驗場牽頭,成立了機械產品國際采購協作委員會,通過在國際上采購叉車關鍵零部件,跨越式地提升國產叉車的產品質量,推動了產品出口量。2006年,按照“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策略,組織行業在遼寧宏昌軋鋼廠采用OEM的形式,開發出了叉車C、J形門架異型鋼,結束了中國沒有J型鋼的歷史,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10個型號的叉車門架異型鋼,有力地促進了叉車行業產品質量的提高,也促進了叉車的出口。
三是,2001年中國加入了WTO,同年中國工業車輛協會加入了世界工業車輛統計協會(WITS);2003年叉車調入國家特種設備管理目錄,實行特種設備許可證管理。境內企業實行制造許可制;境外進口產品實行型式試驗許可制。
四是,中國叉車的銷售量由2000年的22348臺發展到2012年的288666臺,2011年銷售量達到313847臺,創造了歷史最高點,如圖3所示,占到世界叉車總量95萬臺的近三分之一。2005年,出口2.96億美元,由逆差開始變為順差,2012年出口達到了15.69億美元,同2000年相比增長了32倍多,如圖4所示。
五是,在產品規格型號上,已經基本與國際接軌,原來只有大連叉車廠才能生產的25噸以上的叉車,現在合力、杭叉、美科斯、三一重工等都具有了同等的技術力量;叉車起重量的范圍達到了0.5~46噸,高度14米,基本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