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過去一年的快運行業,業內人明顯感覺到,市面上沒有了原來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行業頭部企業的經營風格,那就是“務實”。
2020年,不是一個好年景,但是一個好年份。作為一個新十年的開啟之年,黑天鵝事件用一種高度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讓從業者恢復理智,“務實”的創業者更傾向于沉下心來思考,過去的規模原始積累的過程,最終給企業留下了什么?那些能夠穿越周期、穿越不確定性的競爭要素成為接下來市場競爭的壁壘。
因此,2020年,更像是一個分水嶺,真正的巨頭從此時開始埋下高速增長的伏筆。
千億市場不是終局
零擔是個萬億級的市場,約有1.5萬億元的規模。從市場細分來看,零擔有大、小票之分,小票之中又有全網與區域的區別。在業內人的理解中,快運專指全網小票零擔業務。
根據運聯研究院對不同市場的劃分,以市場規模來排列:首先是大票零擔的市場規模約9000億;其次是區域零擔的市場規模約3500億;最后是全網快運,約1000億規模的市場。
以此市場格局來計算,全網快運的貨量規模占整個零擔市場的比例只有6%左右,更多的貨量在專線群體手中。因此,安能董事長王擁軍公開表示:“網絡的競爭對手不是另一個網絡,而是專線。網絡的未來是如何打敗專線。”
如此來看,真正的巨頭尚未誕生,對快運企業而言,千億市場遠遠不是終局,這種信號在這兩年變得尤其明顯,快運網絡在不斷切走專線的市場份額。
2017年,運聯率先在業內提出了獨立的“大票零擔”的概念,并提出了單票300kg定為快運(小票零擔)與大票零擔的邊界。如今,這一界定的邊界開始突破500kg,其背后的邏輯可以用運聯研究院的平衡公斤段公式來解釋。
(平衡公式圖)
這其中有幾個關鍵的成本核算點:干線、收派。
從干線的角度來看,在頭部網絡早期的規模原始積累階段,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如今正在通過樞紐加密、線路直發等途徑來減少中轉,降低整個干線的成本。從收派的角度來看,快運網絡末端網點密度的滲透,使得配送的起步價大幅降低。
這兩個“降低”,使快運企業從成本上越來越具備撬動高公斤段產品的可能,而這種成本能力,正在打開快運企業向上的天花板。
在王擁軍的預測中,未來10年,快運網絡占零擔市場的份額會達到50%。
從2020年的表現來看,疫情的大環境為頭部企業提供了整合的機會。安能、壹米滴答、順豐等企業紛紛拿到融資尋找布局機會,貨量規模保持增長,刷新了往年的記錄。
目前來看,安能達到了5萬噸/天的體量,壹米滴答、順豐、百世快運是4萬噸/天左右,中通快運達到了3萬噸/天。
然而,如今的規模仍不能作為衡量巨頭的標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規模甚至算不上企業競爭的核心壁壘。
真正的競爭剛剛開始
過去,萬噸規模是快運企業的天花板。隨著安能、壹米滴答等企業的模式創新,快運網絡的規模不斷創新高,安能的5 萬噸/天便是案例。另一陣營中,快遞企業靠著以成本管控為核心的能力跨界而來,其追趕速度又在刷新著行業記錄,中通快運用4 年時間突破3萬噸/天的規模也是案例。
作為新十年的開端,2020年快運市場開始出現更多新的看點,這些看點甚至在打破舊有的市場格局,成為沖擊看似穩定的頭部格局的不穩定因素。
在行業早期的規模原始積累階段,用“價格戰”搶量建規模,是最簡單粗暴并且見效快的手段。當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這種好看的規模數據上的時候,企業效率和運營能力的差異實際上是被弱化的。從這一層面來看,這個時候各企業的規模差異并不明顯。
隨著快運競爭進入下半場,企業需要思考,“價格戰”過后到底給企業留下了什么?那種能長期推動企業增長的力量是什么?這是頭部企業快速拉開差距的轉折點。
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快運行業只有梯隊,沒有巨頭。下半場的競爭才是巨頭冒頭的機會。而這一階段企業之間的競爭指向何方?
從2020年快運行業“價格戰”的走向可以看到一點苗頭。去年行業性的價格戰僅存在于復工搶貨那段時間,接下來的大多數時間,大家都在默默賺錢。
不剛“正面”,剛“療效”
2020成為快運大變局之年,安能、壹米、百世、順豐、德邦、中通……大家開始不剛“正面”,剛“療效”。
去年跨界力量對行業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先是順豐快運站上零擔老大的位置,改寫快運格局;隨后,在雙十一期間,中通快運貨量規模突破3.1 萬噸/天。這種后來者對行業格局的沖擊,使得頭部企業不得不思考如何拉開差距?什么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過去幾年,頭部企業諸如安能、壹米滴答、百世逐漸將工作重心從貨量規模向品質、效率轉移,憑借組織創新、直營制網絡拓寬了企業的邊界,這種規模效應為運營管理的優化提供了足夠的可塑空間,技術驅動找到了有效場景。
這種技術驅動下的精細化管理,使得企業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樣的規模。反映到不同企業接下來的發展策略中的,是三個關鍵詞:有效規模、品效、利潤。
因此,企業的規模原始積累過后,迎來靈魂三問:
是否留下了有效規模?對企業而言,“價格戰”的效果立竿見影,但這種價格戰如今還能否燒出有效規模值得懷疑。在這一點上,王擁軍認為,只有能夠拼到一個車上,幫你提高車的毛利、降低成本的規模才是有效規模。
是否形成穩定的品效?規模的增長,對于企業整體的組織管理、運營體系都是考驗。在規模之下,企業能否形成一套有效的組織、管理、運營能力,是影響企業品質、時效、成本等的核心因素。這種能力的體現,可以從加盟制快遞一哥中通的跨界中體現出來。這種精細化運營能力,正在成為其不斷破圈的核心支撐。
是否產生足夠的利潤?在貨量和品效之外,頭部企業也在滲透電商大件這一細分市場,這種產品結構的不斷完善,為企業提供了可優化的盈利空間。根據百世快運相關負責人透露,接下來,百世快運在提升客戶體驗和服務質量的同時,將重點關注貨量規模,尤其要提升電商大件貨量占比,以及優化產品結構和盈利能力。
企業的本質是逐利。行業在資本驅動下,拼數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資本寒冬背景下,大家的目光會聚焦到企業的持續造血能力。過去兩年,頭部企業逐漸淡化對規模數據的迷信,開始從組織管理、有效規模、品質效率、產品結構等方面打磨精細化運營的能力,而這才是頭部企業拉開距離的關鍵點。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